珐华釉小瓶

珐华釉小瓶      泰州市博物馆藏

口径2厘米,15.6厘米。口沿微撇,垂腹,瓶身为花卉纹样。

珐华系用贴花、堆塑、镂空等手法进行装饰后,经二次烧成的低温釉陶器,它吸收了壁画使用的沥粉彩绘方法,先在经素烧的陶胎上用一种特殊的带管泥浆袋勾出凸起的纹饰之轮廓,经过素烧然后在轮廓内分别填入各色釉料,再入窑焙烧而成。珐华创烧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代逐渐衰退。主要产于山西晋南地区。其产品以黄、绿、蓝、紫为主要色釉,底色多为孔雀绿和孔雀蓝,极少以黑色为底色。珐华原为陶胎器,明、清时期景德镇用瓷胎仿制成功。它与琉璃釉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属于一个系统,所不同的是琉璃釉以氧化铅作主要助熔剂,而珐华釉则用牙硝(KNO3)作主要助熔剂。传世和出土的珐华器多为香炉、瓶、罐或仙佛人物,生活用器很少。

珐华器以明代的制品最精。其主要装饰图案为民间常见的人物、花鸟等。除堆塑外,还用刀刻装饰,这样就在器物表面形成立体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