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1.13-1.19)

发布日期:01-21信息来源:tzbwg

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2024年“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

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对做好2024年“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进行部署。《通知》分为诠释丰富内涵、丰富活动形式、提升服务水平等5个部分。《通知》提出,各地、各单位要立足博物馆馆藏资源,推动文物展览展示与节气文化、生肖文化、传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结合起来,诠释好春节文化内涵,挖掘阐释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通知》明确,坚决禁止以春节名义高价兜售年夜饭、文创产品、文化服务活动等泛商业化行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河北

河北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会议召开

1月16日,河北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开创河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局面。会议要求,要聚焦目标任务,牢牢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进方向,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全面加强普查,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活态传承。要树牢一盘棋意识,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法治保障,建强人才队伍,加强考核评价,形成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大合力。会议以视频形式对省市县乡村五级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山西

山西设立省级文物保护基金

近日,山西省财政厅公布,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正式成立。作为省级政府批转设立的公益性文物保护基金,不仅提供文物保护经费投入的新渠道,也将对省以下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发挥支撑作用。有助于拓宽山西省文物保护投入渠道,改变现行的财政单一投资模式,构建起多元、稳定、可持续的文保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有助于加强文物价值的研究、交流和传播,推进文物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2023年至2027年,山西省财政厅计划每年向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拨款500万元,用于保障基金运作。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

1月19日,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该馆位于太原,是一处城址类考古专题博物馆,是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核心展览区、临时展览功能区、文物本体保护及公众服务区三个区域。核心展览区以“晋阳雄谊”为主题,展线以时间为轴,设立肇建晋阳、名都并州、霸府别都、盛唐北都、锦绣太原五个单元,立足晋阳古城遗址与墓葬,着眼整个黄河流域北方文明交流与互动,把考古现场“搬”进展厅,包含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致敬考古工作,思考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尹村遗址考古新发现为研究夏商文化更迭提供实料

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尹村遗址2023年考古发掘收获。该遗址是忻州地区重要的龙山至夏商时期遗址之一,2023年度发掘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为壕沟G3和“窑箅式升焰窑”样式的Y1,为认识研究尹村遗址不同时代遗址的功能分区和夏商文化更迭提供翔实材料。发掘遗迹和遗物的时代集中在夏代晚期,个别单位如H20为二里岗时期,主要遗物有高领侈沿鬲、侈沿深腹盆、敛口斝、有隔甗、粗柄豆、四足单把小方杯等,为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时期文化内涵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丰富材料。


辽宁

辽宁省文物局长会议召开

1月16日,辽宁省文物局长会议在沈阳召开,总结2023年文物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推动新时代文物工作开新局展新貌。会议强调,2024年辽宁省文物系统要做好九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二是做好全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深化文明历史研究等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三是加强文物安全督察执法,四是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五是推进文保工程实施,六是加强考古能力建设,七是深化场馆改革发展,八是加强文物活化利用,九是坚持党对文物工作全面领导。


2023年度红山文化考古工作成果论证会召开

1月17日,2023年度红山文化考古工作成果论证会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会上,6个与辽宁红山文化调查与考古发掘相关的项目做现场汇报,分别为“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阜新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调查”“马鞍桥山遗址2023年度发掘收获”“三家东北遗址2023年度发掘收获”“刺槐山遗址2023年度发掘收获”。与会专家从课题意识、聚落模式、理论方法等方面对年度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黑龙江

《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

近日,国务院发布批复,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批复强调,《规划》是黑龙江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批复要求,要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强化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加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上京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守护好原生态风貌,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江苏

江苏动员部署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1月16日,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审议《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做到心中有使命、实施有章法、工作有质量、保障有力度。要通过普查全面掌握文物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现状,明确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资源分布、价值特征,深化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做到应查尽查、应细尽细、应保尽保,让普查结果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


江苏出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

近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将于3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红色资源概念并分类列举加以明确,授权省政府制定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办法。《条例》要求,江苏省、市、县三级依法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制度。针对性要求实行红色资源保护责任人制度。对不可移动红色资源,列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周边环境氛围、保护修缮等具体要求。对红色资源研究阐释、主题展览、媒介传播、数字赋能等多种传承利用方式作出规定,特别要求建立红色资源风险排查和研判制度。


2023“革命文物看江苏”集中展示活动举行

近日,“革命文物看江苏”融媒体传播集中展示活动在南京举行。活动以“革命文物青春荣光”“守护文物青春有为”“革命精神青春正燃”3个篇章,用青春的语言表达、融媒的传播方式、创新的保护技术,为革命文物保护注入新活力。2023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联合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组织开展该活动,包含2023“革命文物看江苏——革命诗词知多少”挑战赛、2023“革命文物看江苏·青春印记”征稿、2023“革命文物看江苏——文物印初心 青春颂风华”。


浙江

浙江考古工作座谈会召开

1月19日,浙江省考古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全面回顾“十三五”以来全省考古工作成绩,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以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要增强服务意识,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深化中外考古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迭代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考古管理水平;要建强机构队伍,夯实考古事业发展根基。会上,有关单位汇报相关情况,与会人员围绕《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实施方案》等进行交流发言。


河南

河南省文物局长会议召开

1月18日,河南省文物局长会议在郑州召开,全面总结2023年工作,安排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围绕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目标要求,扎实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支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院五中心”建设,加快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标准建设郑州、洛阳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统筹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推动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等建成开放,组织举办第五届世界古都论坛等活动,合力谱写文物事业发展新篇章。


湖北

盘龙城遗址新发现两处石砌遗迹

1月17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透露,2023年,该学院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联合在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北坡开展工作,共发掘300平方米,遗迹与遗物年代集中于中商时期,属于盘龙城遗址最晚阶段,发掘区北部清理出两处石砌遗迹,发掘区南部发现一处有两条基槽的商代建筑F12,两条基槽周边有零星柱洞和黄土堆积,柱洞与基槽基本垂直。该发现为揭露盘龙城遗址晚期阶段聚落核心区域的布局结构提供重要资料,进一步证实杨家湾地点为盘龙城遗址聚落晚期的核心区域。


郢城遗址发现罕见秦汉时期桥梁遗存

1月17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透露,考古工作者在郢城遗址东门发现木构桥梁,在遗址内南、北水系中部发现两座木构桥梁及部分圆木护岸桩,在南、北水系与南城垣交汇处发现一处大型木构遗存,对研究中国桥梁史、建筑史及水利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经研究,郢城的木桥均为简支平梁桥。桥梁构架结构和木作拼合技术充分体现荆楚先民的城市建设智慧和人水和谐的居住理念。2018年至2023年,荆州博物馆对郢城遗址进行四次考古发掘,为研究华中乃至整个南方地区秦汉城址的布局与演变提供重要资料。


贵州

穿洞遗址考古取得新成果

近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最新考古研究结果:据最新发掘结果和测年数据显示,穿洞遗址在早年发掘的地层之下发现新的地层,出土石制品1万余件、骨角制品2500余件、动物骨骼10万余件,将普定地区古人类活动史推至5.5万年以前。这一发现不仅丰富贵州地区人类活动史,对重新认识约5.5万年前的“穿洞人”和研究贵州高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面貌和格局,探讨现代人起源、中国西南地区早期人类适应性策略的转变、史前文化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荣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荣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从早期的积沙清理、壁画修复,到崖体抢险加固、环境综合治理,再到多场耦合实验保护研究、数字化技术综合保护管理体系……随着时代变迁,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不断升级完善保护方法、技术、手段、体系,使敦煌石窟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立足敦煌、面向全国、着眼丝绸之路沿线、放眼世界,不断延伸保护范围和领域,抢救近20省、区300项濒危遗产,全力以赴加强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