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12.23-12.29)

发布日期:12-31信息来源:tzbwg

第七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举行

日前,第七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与会各方就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流失文物追索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中方就文明古国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三点行动建议:一是赋能文化遗产,服务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二是深化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三是汇聚共同力量,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秩序。文明古国论坛由中国和希腊于2017年共同发起,论坛现有10个成员国,旨在通过对话与交流,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了解和包容。



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公示

近日,依据《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试行)》和专家组评估结果,国家文物局拟授予第一批6处创建主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包括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辽宁旅顺口军民融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江苏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指依托不同类型文物资源,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对文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国性示范引领意义的特定区域。



国家文物局印发《革命旧址展示导则(2023)》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革命旧址展示导则(2023)》。《导则》共十九条,适用于革命旧址的本体展示、内部空间展示、革命旧址群整体陈列展示及其他展示利用相关工作。明确革命旧址内部空间展示利用应坚持原状陈列为主,适当运用辅助陈列,尊重建筑原有空间格局和功能。革命旧址周边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历史格局和环境风貌。强调革命旧址周边纪念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应遵守文物保护法律制度规定,呼应旧址主题和风格,烘托庄严肃穆的历史氛围,严控体量规模,不得喧宾夺主。



中国画 画文物——2023北京中轴线主题写生作品展开幕

12月28日,“中国画 画文物——2023北京中轴线主题写生作品展”在北京开幕。活动由国家文物局、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国家文物局机关服务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出版集团承办,自2023年5月启动第一期以来,美术工作者围绕北京中轴线为主题开展写生创作,共提交作品200余幅,经专家评审选出120余幅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展出,以中国画的水晕墨章来表现北京中轴线的建筑之美,体现文明传承载体之间的相互融合,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第五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举行

12月27日至28日,第五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办,推出53场学术报告,来自全国高校和边疆地区考古科研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引导学术界聚焦重大历史问题,促进多学科合作,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推动边疆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边疆考古成果极大丰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阐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挥积极作用。



最高检发布8件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进一步引导各级检察机关加大该领域公益诉讼办案力度,以高质效司法办案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包括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检察院督促保护宏觉寺行政公益诉讼案、云南省普洱市检察机关督促保护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行政公益诉讼案等8件,从不同侧面体现高质效办案的基本要求,为各地高质效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案件提供模板和示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办案精准化、规范化水平。



北京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馆

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放。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的智慧型综合博物馆,该馆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等功能于一体,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主楼)和休闲水街组成,陆续开启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和“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专题展等四大类型展陈,以及“运河之声”曲艺秀、“运河之星”创意汇、“运河有戏”演艺周、“运河有约”惠民月四大活动,邀请观众登上“运河之舟”,览古今同辉。



山西

《山西省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办法》出台

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布《山西省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办法》。《办法》共14条,对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原则、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责任、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及文物管理机构工作任务、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程序和要点、公职人员追责问责等五个方面作明确规定,全面促进应对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能力有效提升。《办法》强调,公职人员在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吉林

东北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研讨会举行

12月22日,东北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会议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吉林省文物局)指导,伪满皇宫博物院主办,汇聚东北三省一区的建筑遗产研究专家学者、遗址型博物馆馆长、施工方代表等参会,共同研讨东北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修缮、利用现状,以及在东北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条件下,东北建筑遗产保护修缮如何整体联动。研讨会最终就筹备建立东北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协同研究联盟达成共识。



安徽

安徽省少年文物诗词大会举办

12月23日至24日,安徽省少年文物诗词大会在合肥举办。活动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共青团安徽省委等指导,安徽省博物馆协会、安徽博物院、安徽省少工委办公室主办,来自安徽省16个市的96名少年代表参加,颂诗词经典、品文物意趣、学传统文化。其间,大会以文物为基础,以诗词为媒介,组织开展“探秘安博”“诗词比拼”等文化研学实践活动,带领学员们溯源中华文明,领略文物魅力,唤醒心中的诗意和梦想,充分利用文物资源提升新时代少年精神素养,展现新时代少年文化自信。



河南

2023黄河考古论坛暨河南科技考古年会举行

12月28日至29日,“交融创新溯长河——2023黄河考古论坛暨河南科技考古年会”在郑州举行。会议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郑州大学、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学术研讨和圆桌论坛,共同探讨科技考古在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围绕同位素分析、古DNA研究等发布一批科技考古成果,紧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项目提升科技考古水平。



四川

川渝宋元山城体系学术研讨会举办

12月21日,川渝宋元山城体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办。会议以“共促宋元山城保护利用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主题,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等指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主办,与会专家学者及川渝两地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围绕川渝宋元山城体系考古情况、川渝宋元山城体系历史研究和价值阐释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川渝宋元山城遗址保护利用联盟正式成立,搭建起区域文物保护利用合作一体化平台。



陕西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试开放

12月29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试开放。秦汉馆毗邻秦咸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300亩,以集中展示秦汉文化的缘起、发展、贡献为宗旨,以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馆藏为基础,以考古资料为实证,重点展示秦汉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奠基作用。该馆基本陈列同期对外开展,展出文物共计732件(组),陈列内容以新制度的创建为核心,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奠基、文化创新、科技助力、交流互鉴等方面,分述秦汉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多种成就和作用。



甘肃

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恢复开放

近日,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公布,受积石山6.2级地震影响关闭的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12月26日起恢复开放。炳灵寺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产点之一,受地震影响,山门附近、窟区河道内出现落石,且山门附近管护用房一侧墙体出现裂缝,该石窟从19日起暂停对外开放。连日来,甘肃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对洞窟文物、崖体栈道、基础设施等进行安全检查、隐患排查,目前炳灵寺石窟已达到开放要求。



新疆

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开馆

12月29日,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开馆。该馆坐落于新疆尉犁县,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整体建筑设计风格来源于孔雀河烽燧群,目前馆藏文物600余件(组),内部展陈分为众志成城、同心共筑、传承文明、伟大复兴、命运与共五个部分,充分融入现代化、数字化场景,以文物展示、场景再现、沉浸式体验等方式,生动讲述伟大长城的历史文脉,充分展现以烽燧为代表的新疆长城独特魅力,搭建起感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重要实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