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12.2-12.9)

发布日期:12-10信息来源:tzbwg

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

12月9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等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上介绍,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自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进一步扩大研究的时间、空间范围,围绕浙江余杭良渚、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29处核心遗址,在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精心设计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与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的认识相比,对古国时代文明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化。


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开播仪式举办

12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开播仪式在北京举办。仪式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主办。《何以中国》立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成果,系统性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形成与早期发展,分《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全方位解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仪式现场向18家相关博物馆授权《何以中国》影像版权。


两部门:加强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建设管理

12月7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建设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国家文物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建设指南(试行)》。通知要求,考古机构应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日常巡查、出入库、借展、信息查询等制度,设立专门的库房管理部门或专职管理人员,定期清点核查标本数量和保存情况,每年度向上一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文物局报告库房标本总数、标本移交情况和库房管理使用情况。


三部门组织实施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12月4日,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行动计划包含“深入开展资源调查”“推进系统研究与价值挖掘”“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提升管理水平”等七个方面内容。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抗联文物资源底数进一步摸清,保护管理状况明显改善,展示传承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教育功能有效发挥,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弘扬。


国家文物局: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

12月8日,国家文物局就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依法严格保护。通知明确,要进一步充分认识长城的独特作用和长城保护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入研究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进一步秉持正确的长城保护理念,进一步落实长城保护责任的刚性要求,进一步强化长城保护管理及其周边区域建设开发管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保护展示。


北京

北京召开古树名木保护研讨会

12月6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召开主题为“保护古树名木 共创生态北京”的古树名木保护研讨会,有关专家就北京古树的历史与文化、古树名木常见保护及复壮等技术问题与对策进行讲解和交流,并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相关理念、标准、规范等进行解读。近年来,北京古树及生境整体保护试点建设逐步趋于成熟,将古树名木与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兼顾古树名木保护与市民民生福祉。今年以来,逐步实施市、区古树名木保护规划,“一树一策”加强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联盟成立

12月4日,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局)举行呼和浩特市首届文博场馆讲解员大赛成果展示暨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联盟授牌仪式。活动现场回顾首届文博场馆讲解员培训情况和大赛成果,集中展示呼和浩特市文博场馆优秀讲解员风采,并为大赛获奖选手颁奖、为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授牌。活动期间召开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联盟第一届理事会,为有效整合全市文博场馆展陈资源,推进博物馆文化旅游矩阵打造,搭建博物馆交流合作平台赋能增益。


浙江

首届“良渚论坛”举办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该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来自海内外的300余名嘉宾出席,旨在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论坛期间举办“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等分论坛。中外嘉宾表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举办“良渚论坛”对于感悟古老文明魅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首个不可移动文物县域统保项目实施

近日,浙江首个不可移动文物县域统保项目在松阳落地,保险公司为松阳县464处国有、集体产权文物建筑(包含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提供1.4亿元的风险保障。此次县域统保项目的引入,积极探索“文物+保险+服务”模式,推动文物保险服务从“事后赔款”向“事前预防+事中管控”转变,将原本不固定的灾害分散支出转化为可预算安排的固定保险费支出,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针对性。经由保险公司理赔的款项,将用于县域文物建筑的修缮,这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探索新的方式。


江西

《关于加强新时代江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见》印发

近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江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见》。《意见》提出“构建革命文物基础工作三大体系”“建设革命文物保护管理示范地”“建设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引领地”“建设革命文物传承运用创新地”等五大方面15条主要任务。到2025年,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革命文物工作新格局。全省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全面夯实,着力构建革命文物资源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安全体系等三大体系,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展示水平显著提升。


河南

2023仰韶论坛举行

12月1日至3日,2023仰韶论坛在三门峡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同期举行专家研讨、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揭牌等活动,以及“庙底沟遗址发现70周年展、秦风汉韵靓崤函文物展、庙底沟之花——仰韶彩陶文化创意展”开展仪式。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庙底沟遗址发现70周年、仰韶文化新发现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深入挖掘仰韶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3年城市考古与保护论坛举行

12月8日,2023年城市考古与保护论坛在郑州举行。该论坛以“多学科协同创新的城市考古与保护”为主题,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办,旨在建立高效畅通的沟通交流机制,加强城市考古与保护学术交流与人才梯队建设,开展城市考古与保护示范研究建设。主题报告环节,与会学者围绕“郑州商城内城东南水系遗存新发现”“古城址资源信息化管理与实践——以豫南地区古城址为例”“开封州桥遗址整体保护研究思路”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广东

大湾区水下考古国际合作中心揭牌

12月1日,大湾区水下考古国际合作中心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沙科研基地正式揭牌。该中心将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加强协作,与大湾区各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文博单位联动互通,创新推进水下考古发掘、考古科学关键技术研发等项目。近期,该中心将配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全省水下考古调查,构建大湾区水下考古文化遗产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部门开拓深海考古,开拓东南亚地区水下考古国际合作。当天,广东省海洋文化遗产科技联盟正式成立。


广西

第四届“红军长征论坛”举办

11月30日至12月3日,第四届“红军长征论坛”在桂林举办。在论坛主题会议上,与会嘉宾围绕“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主题,共商合作、共话未来,共同推动长征沿线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论坛发布《第四届“红军长征论坛”合作共识》,长征沿线8地市州达成共识,将共同抓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联合开展长征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继续加强农业、工业、经贸等方面的产业合作,深化拓展文化交流合作。


重庆

西南博物馆联盟2023年会召开

近日,“西南博物馆联盟2023年会暨推进区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与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专题论坛”在重庆召开。会议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等9家单位主办,来自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6省(区、市)81家文博单位及有关企业代表出席,包含“推进区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学术报告会、专题论坛学术交流会,“传承优秀文化 共创美好生活”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专题论坛,相关学者在会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西南博物馆联盟——文创产品联展”同步举办。


关口西汉一号墓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12月5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该院近期在重庆市武隆区新发现一座保存完好、有明确纪年的西汉墓——关口西汉一号墓,椁室、木棺及随葬品均保存较好,一次性出土600余件漆木器、竹木器、铜器等珍贵文物,包括漆耳杯、漆盘、漆卮、木牍、木俑、竹笥、竹弓、铜鼎、陶罐、陶甗等。此次所发现遣策字迹完整,清晰记录随葬品的名称、数量及尺寸。作为乌江流域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展现汉文化确立过程中巴、蜀、楚、秦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特征。


四川

四川首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办

12月4日至5日,“四川技能大赛——2023年四川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成都举办。本次大赛由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总工会主办,共设木作、泥瓦作、金属、陶瓷、书画文物修复及考古探掘6个竞赛项目,每个项目均设置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来自四川各市(州)的77名选手同台竞技,现场展示文物修复和考古探掘技术。大赛旨在为文物职业技能人员成长、成才、成功创造良好环境、搭建广阔舞台,进一步增强文物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


陕西

陕西财政多举措支持文物保护利用

近日,陕西省财政厅公布,近年来,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文物保护利用,近5年全省文物保护累计支出126亿元。明晰财政事权,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出台文物保护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建立分级分类保障机制;坚持保护第一,切实保障文物安全,建立抢救和预防性保护财政保障机制;深化文化传承,构建文明标识体系,健全完善考古工作保障机制;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支持新建改扩建博物馆及举办高水平陈列展览,支持沿黄文化主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大汉文化等主题游径建设。


汉文帝霸陵入选“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12月6日,陕西省文物局透露,日前《考古Archaeology》杂志2024年第一期评选出“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陕西西安汉文帝霸陵发现的动物殉葬坑入选。汉文帝霸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江村东部白鹿原的西端,霸陵和南陵周围的大型外藏坑中出土各类陶俑、陶器、铁器、铜器、金银器、马骨等大量汉代珍贵文物。在其相对较远的很多小型殉葬坑中发现大量的珍禽异兽骨骼,葬具有陶棺、砖栏和木椁,随葬品有陶容器、陶俑等,宛若汉文帝时期皇家苑囿的地下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