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江城往事——老武汉市民生活记忆”即将开展

发布日期:06-16信息来源:泰州市博物馆

由泰州市博物馆、武汉江汉关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江城往事——老武汉市民生活记忆》展将于6月17日在泰州市博物馆一楼专题展厅正式开展。

武汉,又称江城,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被迫开埠,租界、洋行、医院、教堂陆续出现,茶叶贸易兴盛一时,不仅改变了武汉的城市景观,也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随着西方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浸透影响,宗教信仰、个性解放等西方思想文化也以一种强势姿态进入武汉,武汉市民的文化观念与物质生活进一步嬗变。为此,我们撷取近代武汉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物质遗产,向观众展示那段过往记忆。

本次展览共分六个板块来重现老武汉市民生活的场景:东方茶港、衣香焕影、食汇江城、水陆交织、闲暇生活、中西合璧。武汉由于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造就了堪称完美的交通优势,这些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被迫开埠,英、美、俄、法、日、德等国先后在汉口设领事馆,并逐步设立了英、法、德、俄、日五国租界。外商纷纷来汉口办洋行、开工厂、设码头、建医院和教堂。而万里茶道的路线中,汉口更是南方产茶区北运的集散中心,茶叶贸易极为兴盛。东西交融,不仅改变了武汉城市的外在文化景观以及市民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更是影响了武汉市民的文化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

东方茶港

中外茶叶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末,俄国商人甚至深入内陆,到羊楼洞等茶叶产地收购茶叶,开办茶厂。汉口茶叶贸易规模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市。全盛时期,汉口茶叶出口量最高可达全国的80%,有着“东方茶港”的美誉。

衣香焕影

衣着服饰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汉口成为通商口岸后,洋布、洋装不断涌入,织染缝纫技术也随之发展。在汉口汇集的大量新颖服饰等商品和相关潮流信息,又从汉口扩散到周边地区。武汉三镇的广大市民,在服饰装扮上中西并举,既保持传统,也紧随时代流行。

食汇江城

市民文化的地域特色往往能从饮食上鲜明地折射出来。近代武汉由于五方杂处、华洋并居,饮食上呈现出多样性,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外省商贾云集,使得东酸西辣、南甜北咸汇集于此;租界建立后,西式餐饮文化的传入,更大大丰富了三镇的饮食生活。



水陆交织

因水运而兴的武汉,20世纪初又兼得铁路之便,成为近代中国工商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民国时期,武汉三镇的交通较早前有了较大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有轨电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铁路和航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闲暇生活

自开埠以后到民国初年,新旧、中西各种文化元素在武汉发生共融。跑马场、俱乐部、影剧院等新式娱乐场所诞生,吸引着求新逐异的人们。饮茶之外,市民还以麻将、吸烟等方式度过闲暇时光,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变迁。

中西合璧

中西文化的交汇,商业贸易的发展,改变了武汉市民的社会生活。在汉口,面对城市人口的急增,出现兴建里分的热潮。宽阔的水泥马路取代狭窄的青石板小巷,高大厚重的西式建筑给武汉带来异国情调,城市呈现出新的气象。市民生活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兼具中西文化特性的物品。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时代潮流的“风向标”。近代以来,武汉市民生活百态纷呈,多姿多彩。在城市发展和新旧观念不断碰撞之中,传统习俗或消亡,或嬗变,或改良,或保留。社会风俗习惯、市民生活形态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本次展览以江汉关博物馆馆藏文物和影像资料为根基,通过“物”话历史的方式,帮助观众重拾历史记忆,了解近代市民生活的变化,感受武汉在城市现代化发展和都市文明进程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泰州和武汉同属长江流域,本次展览也是泰州市博物馆与江汉关博物馆的首次合作,让泰州市民不出家门便可以了解武汉近百年市民生活的变迁,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7月17日结束,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泰州市博物馆一楼专题展厅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