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渣斗:一窥古人日常生活

发布日期:03-02信息来源:tzbwg

“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也是一个文化多元发展的年代,陶瓷艺术也在这一时期进入真正的瓷器世界。在众多的唐代陶瓷器物里,有一件不太起眼的东西,但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就是渣斗,是用作饭后漱口吐漱口水,吃饭时吐食物残渣的一种瓷器,也是如今我们所见的痰盂的雏形。在泰州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唾盂,跟随它,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生活中最日常的一面。

曾是古人的随葬品

泰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渣斗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浅腹式碗,下部为椭圆形坛,上下两部分连接,碗中心穿有一孔,正好和下腹突出的颈部对接组合成。渣斗表面施有棕黄色釉,外壁的釉不到底,只施到一半,露出里面白色的胎体,釉的边缘呈现出自然的垂滴感,黄色中有棕色的条线,形似雨打白墙的效果,平底轮旋极其规整,修坯精细。

渣斗也叫唾盂,是现今痰盂在古代时候比较早的雏形。我们在一些影视剧中,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皇家贵族们饭前餐后要漱口清洁,旁边侍女侍候,用唾盂随漱随倒,它也是中国的特色器物。

“这件渣斗具有典型的唐代特征,是难得一见的唐代精品。”泰州市博物馆馆长解立新介绍,从造型、用料等方面看,这件渣斗应该是唐代巩县窑生产的。解立新说,巩县窑在今天河南的巩县,现在叫巩义,它是唐代一个著名的生产白瓷的地方,同时还是唐三彩重要窑口,更是唐青花的发源地,这个窑址近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许多过去不太清楚窑口的陶瓷其实都是它的产品,现今全世界很多博物馆都有它的身影。

河南巩县窑生产的瓷器为何会收藏于泰州?时间退回到1986年,在泰州西汽车站附近,人们发现了一座古墓群,工作人员在进行清理时,发现了这件随葬物品。

“身影”在众多史书中

解立新介绍,其实最早的时候,渣斗叫作唾器,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的一件此类物品上刻有铭文,上面自称“汝阴侯唾器”,六朝时因为和壶相似,又称唾壶,主要是古代贵族宴饮时唾鱼骨或兽骨用的一种盛器,当然也兼有吐唾液的用途,一般是放在桌上或是仆人捧在手中。

到了唐代其造型与以前差别不大,以撇口为主,腹部比之前更加浑圆,接近盂的形状,故而又叫唾盂。宋代一开始依然如此,比如宋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中记载:“御龙直一脚指天,一脚圏曲幞头,着红方胜锦袄子,看带束带,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菓垒、掌扇、缨绋之类。” 这里可知唾盂是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后来其口径加大超过了器腹,因为它口部如斗,名字又改叫做渣斗,它还是茶具中的一种,因为在西安蓝田吕氏家族墓里发现了装有白茶的渣斗。

元人笔记里有“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即指此物。明清时变成大敞口,没有了颈部,古代这些不同的名称指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只是造型上有所差异罢了。它一般是达官贵族们才能享受的高级之物,早期时有吐骨渣之类的用途,后来就主要用于吐痰了,因为吐痰古已有之。普通老百姓也就是随地一吐,贵族们讲究多了,他们会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南(朝)宋谢景仁性整洁。每唾,辄唾左右人衣。事毕,即听一日浣濯。每欲唾,左右争来受之。”说的是谢景仁每次口中有痰,就吐在身边仆人的衣服上。吐完后,就放一天假让他们去洗衣服。后来每当谢想吐痰了,身边的仆人都会争着让他来吐。还有另外一段说:“严世藩吐唾,皆美婢以口承之。方发声,婢口已巧就。谓曰‘香唾盂’”。严世蕃是明代奸相严嵩的儿子,他要吐痰时,让旁边侍候的美婢们张嘴来接,还美名曰“香唾盂”。

而关于唾壶还有一个成语——唾壶击缺,《晋书王敦列传》有记载:“敦益不能平,于是嫌隙始构矣。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后来人就以唾壶击缺来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历代造型各有不同

解立新介绍,对渣斗的鉴赏相对简单,一是看它的造型,特别是口部,早期为壶口,唐代为撇口,宋代盘口,明清为敞口。二是看其釉色,六朝时多青釉,其后就有多种釉色,可以结合各朝时代特点来鉴别。唐代唾盂许多窑都生产,一般为大大的撇口,像一个翻转的帽子,便于使用,但是颈部很细,口径却不是太大,只是一个小小的圆洞,腹部浑圆,平底微微内凹,有青、白等各种釉色。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多元发展的年代,体现在陶瓷艺术中就是进入了真正的瓷器世界,正如《陶录》上说“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当时一批著名的瓷窑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其中最有名的是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和北方生产白瓷的邢窑两大名窑,其他还有如岳州窑、长沙窑、寿州窑、邛窑、曲阳窑等,这些窑口生产的陶瓷器在造型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浑圆饱满,不管是瓶瓶罐罐,还是碗盘碟杯都是如此,一如唐代的美人,也许和唐人崇尚醉心于一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有关。

而烧制这件唐代唾盂的巩县窑也是唐代最重要的瓷窑,1957年被发现。巩县窑始烧于隋,盛于唐,到五代初衰退。隋代烧青瓷,唐代烧白瓷,还烧三彩陶器、黑瓷、纹胎和茶叶未釉等,产品有碗、注壶、盘口瓶、盒、钵、杯等。巩县窑还是已发现的烧造唐三彩的最主要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