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小课堂】泰博君“拍了拍”你:你阿晓得泰州的端午习俗啊?

发布日期:06-24信息来源:tzsbwg

端午节午时称毒月、毒日、毒时,一般不出户,更不外出。民国期间,自五月初一(称小端午)起,堂前或房门口张贴道士画的符篆,屋中张挂判官像,并用菖蒲、艾插瓶,或悬于门旁,以驱除蚊虫,预防疾病。

儿童自初一起戴百索绳,穿虎皮褂裤及虎鞋,胸前佩带盛有熟鸭蛋的小网袋。蚊帐内也悬挂用绸、锦等制成的老虎脸儿、棕子、藕、内盛堆黄与香粉的香袋等。妇女则在发间插红绿绒针。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天吃粽子,许多人家会在端午节前包粽子。粽子用芦叶裹糯米而制,有多种样式,如菱形、“小脚”、“斧头”、四角等,有用线、草包扎,也有用针穿裹。糯米中加入赤豆、花生米、红枣、蚕豆瓣、火腿、酱鲜肉等物,可制成各种口味的粽子。

中午置办酒肴赏午。酒为雄黄酒、菜为五红或十二红,如红烧黄鱼、虾、炒鳝丝、咸蛋、火腿、干咸菜烧肉、苋菜、红萝卜之类。

午后,将菖蒲、艾剪碎,用水烧煮,给孩子洗“百草汤”,据说可防治皮肤病。有的浴室在端午日烧“百草汤”供澡客洗浴。儿童额间用雄黄酒涂成“王”字。

清末民初,端午节这天有龙舟于城河竞渡。龙舟首尾扎成龙形,中舱架彩篷插彩旗,数十划桨手边划边唱。龙头上站立的抢标夫要表演下水捞标(活鸭、银元等)。

建国后,裹粽子、插菖蒲与艾、中午饱啖、儿童带百索绳等习俗仍有,其余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