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文明——服饰

发布日期:03-11信息来源:博物馆

等到疫情过去

早已是春天

和风细雨里

我像蛰居土壤里的虫子

急不可耐地爬出地面

惊奇地发现

哇!这才是美丽的人间


——青青《年少不识月》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时代的缩影,那么服饰就是流动的文明、美学的象征。我们联合超星推出《服饰·流动的文明》,从日常服饰、庆典服饰到鞋帽、配饰的发展,带您走进人类服饰文化的变迁。




    常服,在人类文明之初,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遮羞布。随着文明的推演,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更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地理、宗教、民俗等都是服饰演变的影响因子。识别下图二维码,走进《流动的文明·常服》了解更多。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那么,除了日常服饰,在重要节庆时,服饰又有什么不同?识别下图二维码,走进《流动的文明·礼服》寻找答案。


    说到整个服饰的发展史,就不能不提鞋子和帽子。中国鞋履的历史可谓相当久远,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而帽子,最初也只是为了头部保暖,后来开始追求其审美属性,当阶级制度产生之后,帽子又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识别下图二维码,走进《流动的文明·鞋帽》。


    服饰,是服装与配饰的总和。配饰是凸显一个人服饰审美观念、品味以及社会等级差异的重要元素。配饰的出现源远流长,原始人曾用贝壳和兽骨来做装饰,商周以来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意识的提高,那些繁缀于衣间的配饰就有了更多的意义。识别下图二维码,走进《流动的文明·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