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开始的地方——绿釉瓷枕赏析

发布日期:06-29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词中的玉枕勾起了词人的片片愁绪,那冰凉冰凉的枕头难道是用那晶莹的玉做成?其实不然,这里的玉枕指的是瓷枕。泰州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瓷枕。

谈起瓷枕,它的历史可以溯源到隋代,在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张盛墓中就出土了最早的瓷枕。到了唐代,瓷枕渐渐多起来,它们的形状一般是长方形,尺寸较小,有的是睡觉用的枕头,还有一些是号脉用的脉枕。对此陈万里先生曾经有一段考证:“自钜鹿旧城发现后,掘出甚多,均在当时住室内,本院尚藏一枕,其底部有墨书新婿等字,可知不独非葬器,当时是用为妆品。或称此种枕面巨足细,不适于用,然据钜鹿人云,所掘旧城房舍室中,多有如此北方之炕,炕之外缘以木为之,高于枕面,枕时必系以枕足之后部抵于木缘,则枕可稳,不致向后方左右倾斜,其说颇可信,总之,殉葬之说,可知其谬矣。”指出瓷枕是实用品。进入宋代,瓷枕达到了它的最鼎盛时期,光形状就有许多种,如椭圆形、长方形、八角形、如意形、银锭形、叶形、扇形、花形、马鞍形、卧婴形、美人形等,看上去它们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具,而是有着浓郁民间气息的艺术品,在这小小的瓷枕上工匠们尽情地展示他们的质朴情趣和审美感觉。诗人时有优美的诗句赞扬它,如张来《谢黄师早惠碧玉瓷枕》:“巩人作瓷坚而青,故人送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鬓冷泥丸惊。”当时最著名的瓷枕产地有几处,北方以磁州窑的白地黑花枕为代表,它那强烈对比的黑白色彩,生动传神的画面图案,诗词格言的灵活运用无人出于其上。南方分为二派,一是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枕,它以如玉般的釉色而闻名;另一个是吉州窑生产的绿釉枕,它以别致的装饰而著称。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创始于五代时期,宋代趋于繁荣,成为当时的一处名窑。窑址所在的永合镇是一座“百尺层楼万余家,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名公巨卿来游其间,必有歌咏以记其胜”的繁华城市。吉州窑和北方的定窑、磁州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宋灭亡以后,许多北方工匠为了逃避战乱迁往江南地区,他们带来了北方名窑的先进技术,又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如吉州窑的绿釉枕北方磁州窑也烧制过,但二者的造型、纹饰和装烧方法都不一样。中国的古陶瓷向有南青北白之称,或许只与南北方的审美情趣有关,与技术的应用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北方漫漫黄沙中,洁净的白色显得那么华贵、高雅;而南方的气息恰恰是王安石所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件绿釉瓷枕是吉州窑的代表之作,体形较大,长27厘米,宽24厘米,高9厘米,如意形的枕面好似一张盛夏中郁郁的荷叶,带给人们阵阵凉意,又如一汪碧绿的池水,滋润着心头那一份烦躁。枕面如意形的开光内刻着三片摇曳的芭蕉叶,锯齿般的边缘和纤细的叶脉十分生动,整个瓷枕除底面施透明釉以外,其余均为绿釉,此枕是立起来烧制的,所以一个侧面有四个支烧点,露出暗红色的胎土。当时瓷枕的制作有两种方法,一是先打成适当泥板,镶接起来,等到半干时修整,泥板厚度一般为7到8毫米之间,泥板镶接处用泥条沾上泥浆后黏接压实,然后入窑烧制;另一种方法是模具成型,用软泥在模具上均匀抹出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合拢起来,等待定型后取出泥坯修整好,施上化妆土,刻画花纹或彩绘,待坯半干后,在背后打一个孔,以防止烧成时,热空气膨胀无法泄出而损坏坯体。这件瓷枕就是用第二种方法制造的,在枕的一端有一个半厘米左右的小孔,拿起枕头摇起来还发出丁冬的声响,那是因为有泥丸残留在枕内。此枕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在枕的底部印有一个玉圭形的框,框内“陈家记号”四个字,区区四个字就表明它在当时是一件高档商品,因为这四个字如同现在的名牌商标一样,是信誉和实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