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无缺”展览策展手记

发布日期:04-19信息来源:tzbwg

一位台湾老人曾说过:“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首千万行的叙事诗。”本次展览的倡议人吴国祯先生亦是如此。1975年春,吴先生摆脱台湾当局盯梢,在纽约和朋友一同前往大陆。飞越喀喇昆仑山时,祖国山川的雄伟让吴先生至今难忘。本次展览就使用了他提供的一张照片:1975年4月,台湾留学生参观团在河北瓦房台生产队参加劳动(前排右五为时年28岁的吴先生)。


定居大陆之后,吴先生一直在寻找“两岸一家”的历史佐证。2018年3月,他的政协2029号提案提出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长期展示清代以来中央政府有关台湾的重要史实文献档案。2020年1月,他在给中央领导同志的信中写道:今年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75周年纪念日,我们期待届时此案能得以落实,也相信这必能为推进对台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策展团队于2020年4月底完成组建,邀请张海鹏、汪毅夫两位先生为顾问,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积极投身于展览筹备之中。经过半年的紧张筹备,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交流局、文化和旅游部港澳台办公室、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指导,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协办的“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七十五周年主题展”于2020年10月25日如期开幕。

“金瓯”指盛酒器,暗喻国土,主标题“金瓯无缺”意指国土完整。这四个字不仅体现着展览的主题理念,也承载了两岸同胞的美好期盼。本次展览共选用馆藏珍贵文物160余件套,一些首次展出的文物,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在展品的选择上,策展团队坚持立足于馆藏文物与档案,只为铁证如山,只为还历史一个真相,那就是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其中,就包括从未展出过的40余册宏字练军公文。


这批公文包括札文、训令、告示、清单等类型,内容涵盖宏字练军的人事、操练、调防、工程、后勤、奖惩等诸多方面,详细地展现了自1886年至1891年,宏字练军从组建到开赴澎湖的全过程。

个人,如沧海一粟,总是与国运共浮沉。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的引领,一代代人被遮蔽或遗忘的家国苦难、无数人为理想与信仰而播撒的热血与青春,慢慢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再看地图,大陆和台湾只隔着一道窄窄的海峡,但那却是天涯的距离,是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和思念。为帮助在附近海域遇险的台湾渔民兄弟,从1972年起,温州相继建立鳌江、洞头、苍南、黄华、龙湾等台湾渔民接待站,这是当年鳌江台湾渔民接待站的贰两饭票。


为避免简单化平面化的设计,策展团队在展览空间规划时尝试“在平面中找空间”的思路,努力将平面展品立体化,以增加展览的厚重感、历史感。在形式设计时,既考虑到历史感的艺术表达,也要考虑革命文化的精神再现;既要有引起共情的地域特色,又要有鲜明的政治宣传导向;既要做到整体不出错,又要在细处见风格。


在展览主色调的选择上,设计师大胆选择了蓝+红的撞色组合。展厅的前四单元在偏重历史的陈述中选取蓝色,用“宝岛台湾”的色彩记忆唤起观众的共情,后两单元则在讲述光复、奋斗的过程中选取红色,体现克服重重艰险,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

在展厅入口处,设计师选用投影融合,以动态图片开场,快速进入主题。展览还设置多处多媒体展项,例如第一单元中的多媒体运用长卷动画方式将馆藏文物《清人台湾风俗图册》的画面进行串联,动态展示历史图景。而展厅结尾处设计的“乡愁”互动展项,运用气氛视频、明信片打卡、留言等组合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


为扩大展览宣传效果,策展团队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网络三维(H5/WEB3D)等技术,结合三维建模、实景复刻等方式,推出网上展馆,将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和创意高度融合,提升展览的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和传播性。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新闻发布会上专门介绍了网上展馆的相关情况。


在观展过程中,广大观众纷纷表达祝福祖国,期盼早日实现统一的迫切心情。一位80后参观者在受访时表示,“在台湾旅行的时候,感觉好像很多城市、乡镇都有一条光复路。今天参观了展览,我才体会到重回祖国怀抱的台湾同胞对‘光复’两个字的深刻感情,以及他们对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一位署名“三年级小学生”的观众,画了三颗小爱心,写了一句话,“希望台湾早日回家”。还有一位观众写道,“祖国统一不能一直等下去,我们这一代人要看到统一的那一天,不能把问题留给下一代”。


以史为鉴,不仅可以回顾历史,也可以启迪未来。

半个世纪的回归之路,记载着台湾同胞的悲痛血泪,更记载着他们不畏强暴、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壮丽诗篇。在历史的风雨中,两岸同胞铸就了共同的血脉和记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掷地有声、直抵人心,“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