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厉害的四个僧人画家

发布日期:05-07信息来源:tzbwg

“四憎”是指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他们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画家。“四僧”在艺术创造上十分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不限于临摹,不囿于挪用古法,分别以激情洋溢或深情凝蓄的个性鲜明的艺术,突破了“四王”派所表现的情感内容。他们的艺术风貌虽各不相同,但在当时都是十分新颖大胆的创造。


八大山人(1626—1705),谱名朱统鐢?名耷,号雪个、驴屋、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石涛(1641—1707),原名朱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二人都是明代宗室,都选择了出家,国破家亡之痛,感触尤深。

八大的书画早年学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之法,但亡国后与董大异其趣。其所作山水苍楚凄凉,剩水残山,笔墨沉郁含蓄,抑塞之情溢于纸素,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与山水画相比,他的花鸟画更为世人瞩目,其所作写意花鸟形象精练生动,不拘形式而又神完气足,也多是他性格及人生态度的写照。他上承沈周、陈淳、徐渭以来的文人花鸟写意画风,以极具个性的奇简冷逸的风格,强烈地抒发了遗民之情。八大山人画风朴拙而不作矫饰,笔墨含蓄而沉郁丰富,把林良、陈淳、徐渭的写意花鸟继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清的“海派”以及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深受八大山人的影响。



石涛早年云游四方,晚年定居扬州。他的山水不宗一家,较少依赖以往的模式,戛戛独造,往往取自然实景。丘壑形象大多取自黄山实景,却不拘泥于真山水的如实写照。其山水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我法,想象力丰富,景色郁勃新奇,构图新颖自然,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了昂扬的激情和旺盛的活力,作品面貌千变万化,与充斥当时画苑的泥古不化、千篇一律的“八股山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其灿烂自由的艺术精神不仅开启了“扬州八怪”的创新之风,而且对近现代画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弘仁(1610—1663年),原名江韬,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弘仁,字无字,号渐江,安徽歙县人。画法取法宋元,尤其深受倪瓒的影响。他的作品大量地以家乡黄山为主题,将山水实境升华为超脱了现实世界的理想画的境象,给人一种远离现实的“世外山”之感,隐晦地传达出画家的遗民意识。所画山水笔墨简洁洗炼,善用折带皴及干笔渴墨,山石多用线条勾勒,极少设墨,亦不作皴擦,笔力刚健若折铁,每每纵横交织地刻画出黄山的体貌特征,真实地传达出山川之美和峻伟沉厚的气象。




髡残(1621—1673)俗姓刘,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谿、电住道人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在明亡前就已出家,云游江南,常住南京寺院,是一位遗民意识十分强烈的画僧。他的山水受董其昌影响,取法“元四家”,尤得力于王蒙、黄公望。其作品山重水复,多有深邃清幽的韵致;善用秃笔和渴笔,层层皴擦,苍老生辣,厚重而不板,豪放而有节奏;用墨较重,但少用墨水渲染。髡残的风格是绘画史上被称为“草木华兹”、“缅邈幽深”画格的典型。与弘仁荒僻宁静的山水意境相比,髡残的作品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四僧”画法总的特点清淡朴素

1.弘仁用笔空灵,以俊逸胜;

2.髡残笔墨沉着,以淳朴胜

3.朱耷笔致简练,以神韵胜;

4.石涛笔法恣肆,以奔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