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03-26信息来源:tzbwg
莲溪(1816-1884),晚清画僧,俗姓丁,释名真然,号野航、黄山樵子,字莲溪。他是继郑板桥、李鱓之后又一位著名的兴化籍画家。
兴化安丰镇古称柳叶、安仁,又称北安丰(区别于东台南安丰、宝应西安丰)。莲溪的祖上,于清嘉庆年间,从无锡迁来,靠制作豆腐发家,开了一家当时安丰有名的酱园。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莲溪幼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只能自谋生路。他走街串巷,卖过小吃,做过苦力。年未弱冠,经人介绍到司门口东街杨家理发店做学徒,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理发手艺,男女老少都喜欢找他理发。
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安丰巡检的名画家张百禄,成了莲溪生命中的贵人和启蒙老师。
张百禄,字受之,号传山,直隶沧州(今河北省)人氏。一天晌午,张百禄处理完公务,命人至邻近的杨家理发店传呼剃头匠上门理发。莲溪应召前往,见司官正躺在藤椅上酣睡,侍立一旁等候司官醒来。
张百禄书案上的文房四宝让莲溪一时技痒,竟鬼使神差地移步案前,铺开宣纸,执管濡墨,放胆涂鸦起来。
司官醒来,看到一毛头小伙正在忘情地泼墨点染,便屏着呼吸、蹑足注视。张百禄一向严厉、挑剔,可看着莲溪十分专注地信笔挥毫,不仅不生气,反而欢喜,觉得这个后生确有天赋,是个难得的好苗。莲溪回首瞥见,又惊又怕,自知冒失,想解释什么,却吞吞吐吐,不知所措。张百禄和颜悦色,温言抚慰,嘱他继续画完,并挂在墙上细细评点、大加赞赏,还表示可以收他为徒弟。莲溪喜出望外,当即拜师。
有一次,张百禄出门访友,来了一位急着为新居落成求画的熟人,莲溪就模仿师傅的画法画了一幅应急,那人千恩万谢地拿了回去。师傅回来后,看到“自己”的画已挂在华堂之上,不仅画得惟妙惟肖、神形兼备,连题款、钤印都一模一样。
张百禄十分高兴。他语重心长地对莲溪说:“你虽已入门,但功力尚浅,要想在画艺上有所造就,就要另投名师。可是,你出身贫寒,地位卑贱,谁肯收一个剃头匠做徒弟呢?将来不能进入文人圈,作品再佳,也难登大雅之堂,更遑论成名了。怎样才能让上流社会接受你呢?我不忍你的绘画天才埋没。你不如遁入空门,礼佛诵经,改变身份。”莲溪觉得有道理,自己是个孤儿,本来就无家可归,削发为僧,倒可以专心学画,于是毅然在安丰观音阁出家,随后往镇江金山寺摩顶受戒。
莲溪披缁入释,吟佛诵经之外,便专攻画事,心摹手追,转益多师,画技精进。不久,就在高手云集的扬州画坛崭露头角。
莲溪是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友人歙县汪仰霈一起,来到了扬州。先在以刻经著称的众香庵住下来,后又随汪仰霈迁至福因庵,还曾经在石涛当年寓居过的昙花庵住过一段时间。莲溪初到扬州就以高超的画技站稳了脚跟。有一天,诗人、画家吴幼莲亲眼目睹了莲溪作巨幅人物画,不用朽稿,落笔稳成,而惊为绝艺,赞誉不已,逢人便夸。
莲溪名声大振,求画的人越来越多。扬州众画家不服气,屡次开办笔会,当场比试,但始终不能撼动莲溪的地位,反而促使莲溪画名日盛。
太平军进攻扬州时,莲溪避居泰州数年。居泰州期间,莲溪师从“邗上五朱”之一的朱沆。朱沆,字达夫,号浣岳,性豪纵,善狂草,喜画壁,工画马,曾画巨幅《八骏图》《百骏图》,推为“北地第一手”。朱沆的笔墨韵味和人格魅力对莲溪有较大的影响。
中年的莲溪有过一次难忘的壮游:黄山观云海,放眼奇松石,“居文殊院匝月,凡其峰峦出没,离奇杳渺不测之状,一一具于胸次。”他在黄山结茅为舍,闭关诵念,又遍游名刹,采风问俗,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著称的宣城、歙县,世家大族丰富的宋、元以来书画名迹藏品,让莲溪欣喜不已。既师造化,又师古人,他得到了更多的灵气,下笔如有神助。这一时期的作品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或秀韵天成,或兀岸苍老,风神婉约,冠绝一时。自此,他便自称“黄山樵子”,还刻了一方新印“三十六峰弟子”以为纪念。
莲溪绘画题材十分丰富,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山川胜景无不擅长,画荷尤萧然出尘,可谓绘画全才。晚年多画兰竹。汪鋆为莲溪所画兰卷题跋,作出过恰如其分的评价——
书画本一脉,而兰竹其尤近也,以书法为画笔,是故纵横变化,靡不生动,而有气韵……有静穆之度……余交师垂四十年,师之画殆由天授,其写盈丈仙佛,初不具稿,濡墨即成,无不稳当入理。至其禽鱼、花卉,其余艺耳……
莲溪追宋元,学吴门,师清初,博采广收,熔为一炉。莲溪是道光时期兴化画坛的领军人物,前承“扬州八怪”“邗上五朱”,后接“扬州十小”“海上画派”,为扬州画派的继往开来者。
莲溪题画常写明“仿新罗山人笔意、拟管道升、法文与可、拟白阳山人笔意、拟南沙相国笔意、临郑板桥先生小品、法南田老人意、又拟大涤子第二册用墨法、仿解弢馆笔意、仿石谷山人笔意、仿十三峰草堂、仿赵松雪、拟钱宗伯茂春三友笔意、拟唐子畏、仿文待诏笔意拟马湘兰墨迹、仿半千老人笔意”等等,循此提示,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绘画风格的渊源。
兴化市博物馆藏有莲溪《溪山读易图》,款识:“溪山读易。甲子秋七月,仿梅道人奉肇祺二兄大人雅属即正。黄山樵子莲溪。”梅道人即“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梅道人的《溪山高隐图》,若与莲溪画过的多幅同名而构图迥异的《溪山读易图》并看,可寻其师法的蛛丝马迹。
莲溪一生漂泊,以画为生计,又逢乱世,不得不随波逐流,俯就时趋。他的朋友很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真是三教九流都有。莲溪甚至对医学也有深入的研究,尝与扬州耿氏喉科传人耿光奇共同探讨新安医家郑梅涧所著《重楼玉钥》中的“莲房蛾”,认定为“扁桃体小窝内之有脓栓存在也。”这是很有见地的。
莲溪在画作上常常署名“野航”,把自己比作家乡随处可见的舴艋似的农家小船。明代诗人王鏊有一首诗写道:“野航谁谓小,恰受野人身。载我欲何向,五湖烟水滨。”莲溪同样有萍飘蓬转的人生况味。
莲溪生性自由,不愿羁绊,有时不免放浪形骸,惊世骇俗,也不断招来非议。他的一副对联:“春云无量寿,水月印扁舟。”其上有藏家题跋:“释野航,字莲溪,不知经典,精于绘事,好客豪饮,室中客常满座。”寥寥几笔,方外画僧的名士风流跃然纸上。
刘梅先在《扬州杂咏》中咏莲溪:僧衣肉食有莲溪,画笔王陈誉并齐。户限为穿求者众,老工点染一庵栖。
诗词写出了莲溪特立独行、逸宕潇洒的真性情。僧人中,有一日九醉的“狂僧”怀素,还有“载酒游竹西”、慨叹“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的石涛,佛门的宽容似乎如无边的佛法。莲溪酒后作画,索性会钤上一方印:“诗酒作生涯”。
莲溪于光绪十年(1884年)圆寂,葬扬州蜀岗万松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