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高考制度的变迁,为考生加油

发布日期:07-07信息来源:tzbwg

一.背景

   从先秦时期选士、养士制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从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日趋成熟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制度几经变迁,成为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面貌。时至今日,国家仍为人才选拔制度仍在不停地改革和变迁之中,高考制度就是人才选拔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高校最重要的入学考试。高考可以说是每想要进入高等学府的学子的一条必经之路,作为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的延续,继续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角色。

二.变迁的历程

1)综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恢复后又几经变迁。

2)时间轴

1.高考制度的雏形:

   1936年,中国的100多所大学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招生,学生可报多所大学,也可能被多所大学同时录取。自主招生的大学在招收学生上还是相对宽松和灵活,破格录取的例子也有许多,如钱钟书数学成绩仅有15分却因其文采被北大录取。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2.正式建立:

     1952年6月,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3.废除:

      1966年废除高考。

4.逐渐恢复: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就是该非常时期的产物。

5.正式恢复:

     1977年,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参加考试的总人数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之

6.恢复高考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1983年,“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政策出台,政策规定某些中央隶属的高校应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牧场等艰苦地区招生。同年,英语成为高考科目之一,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1984年,特殊专业(艺术类等)招生实行统考+单考开始。

    1985年,“双轨制”产生,不收费的统招生和收费的“自费生”共存。

         同年,在广东高考中的英语和数学科目中试点标准化考试。

        上海率先取得自主命题权,实行3+1方案(语数外加任选)。

        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校试点保送生制度。

    1985年以后,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

    1989年8月,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取消生物地理科目

      文科考察语数外和政治历史,理科考察语数外加物理化学。

    1996年,“双轨制”取消,开始“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高考扩招开始,广东首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重新列入高考。

         网上录取开始实施。

         英语听力考试开始列入高考范围。

  2000年,国家不再包揽师范专业学费,也开始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统一高考,分省命题”高考方式开始实施。

      很多省份开始实施春季高考制度,现多数省份已经废除。

   2001年,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

   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一月,定为6月7、8、9日。

       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

   2010年2月,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

       异地高考开始试点。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公告称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


  高考制度自诞生至现在短短不到七十年的时间,却几经波折,最终以现在的样子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且还在不断地变迁之中,制度变迁高考改革的原因多种多样,也受到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约束,具有路径依赖特点,但其本质的出发点皆是制定出一个更公平更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相信未来的高考制度会更加公平,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