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出土过程解密

发布日期:01-26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格虎大戟”怎样出土的

考古队领队讲述详情

新华社记者近日赶赴经专家考证认定的曹操高陵发掘现场,考古队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讲述了他亲历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发掘出土过程。

●盗墓贼“发现”曹操墓

发现这座东汉大墓的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周围,曾经布满了红火的小砖窑场,大面积的取土使这里沟壑林立。正是烧砖取土,使盗墓贼首先“嗅”到了埋藏千年的曹操陵。

2005年,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固岸北朝墓地考古发掘工作的潘伟斌来到了这片土地。

2006年的一天,安丰乡党委书记贾振林来找潘伟斌,向他讲起了西高穴村在1998年曾出土过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的事儿。

职业的敏感使潘伟斌萌发了调查鲁潜墓的念头。来到村民指认的现场一看,由于砖窑场取土,墓已被挖掉变成了一个大坑。向南观望墓志所记述的魏武帝陵的方位,地势确实比其他地方高出很多。

就在这时听说有个墓被盗了。潘伟斌去现场了解情况,想看一下盗洞有多深。拿手电筒一照,看不到底。他决定顺着盗洞下到墓室看个究竟。

墓室内淤泥很多,借助手电灯光,潘伟斌拿起相机拍照,只拍了两张,相机没电了。四下察看,果然有被翻动的痕迹。

根据墓室用砖、墓室形状和筑墓方法,潘伟斌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座东汉晚期大墓。河南省文物部门接到紧急汇报后,立即要求当地政府对此墓葬进行回填保护,并要求加强巡护。

2008年初秋,乡派出所抓获一批盗墓贼,追缴一块比较完整的画像石。河南省文物局接到上报后立即组织专家实地调查、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块典型东汉时期画像石,说明此墓规格非常高,有必要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8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所成立西高穴东汉大墓考古队,进驻西高穴村,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于12月12日开始。

由于多次被盗扰,墓内淤土堆积很深。这使得前期考古发掘工作十分冗长而枯燥无味。更让人灰心、苦闷的是,在长达10个多月的发掘时间里,竟没有一件有价值文物出土。

●第一次发现像样点的东西

2009年11月8日下午,离5点半下班的时间还有20分钟,考古队员尚金山和信应超在大墓前室的甬道门处,清理出一块石牌,当时有字的一面朝下,上面沾满了泥土。

第一次发现像样点的东西,两位队员有些激动,迫不及待地用水冲去石牌上浮土,想看清上面到底有些什么。

尘土拂去,石牌上赫然出现“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字样。60多岁的尚金山兴奋得一下子蹦起来喊:“魏武王!这石牌上写有魏武王!”

信应超赶紧打电话向潘伟斌报喜:“发现魏武王啦!”

“我当时正在驻地房间整资料,听到这句话,以为是在开玩笑,可信应超用更大的声音说,是真的,尚老师年纪那么大,都跳起来了。”回忆当时的情景,潘伟斌依然激动,“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时的心情,什么滋味都有吧。”

潘伟斌急忙驾车赶往工地后,潘伟斌发现石牌下部已经残缺了,“要是完整的该多好!不知会不会还有?”

一个队员说,前几天好像出土了一个很小的石片,大家都没太在意,还没顾得上清洗。

潘伟斌连忙说:“快找出来,看能不能对得上。”

小石片被找了出来,略加清洗,“大戟”两字便显露出来。将两块石片拼对在一起,严丝合缝,字体完全一样、石质也完全一样。

一块完整石牌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从上向下逐字研读为“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时隔千年之后,认定曹操陵墓最有力证据就这样与世人谋面了。

潘伟斌火速将找到墓主人直接证据的重大发现上报,河南省文物局高度重视,立即通报安阳市政府、公安部门,要求成立专案组,加大对此墓被盗案件侦破工作,力求找到更多、更直接证据。

随着对已抓获盗墓分子审讯力度的加大,公安部门从盗墓分子手中又追缴回了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石牌1块、残石璧1个、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的石枕1个。

11月19日在安阳召开的第二次专家论证会上,潘伟斌第一次见到了从盗墓分子手里追缴回的石枕、石牌。论证会上,专家们仔细对照,发现追缴回来石牌上面的字体和考古队员们亲手发掘出土的石牌上字体如出一辙。

随着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又相继发现50多块石牌,其中有7块铭刻“魏武王常所用”字样,摆放在墓葬前室内;另外的50多个石牌集中出土于墓葬后室南侧室内。

“可能是淤土太厚,盗墓贼顾及不到这些地方,才使这些珍贵文物侥幸保存下来。”潘伟斌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