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07-14信息来源:扬州晚报
文化专家称,吊桥遗址是扬州建城史见证
南门遗址南侧,连接古运河和荷花池的二道沟拓展工程中发现的宋代吊桥遗存考古发掘已经结束,关于古桥遗迹如何保护的问题,考古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可能就地埋藏保护。
桥下石块没发现文字
虽然这几天雨下得较大,但是考古工作仍在继续。记者昨在现场看到,不仅遗存的桥下木桩已全部清理出来,桥墩结构也已清晰可见。在呈“八”字形的桥墩包砖内,最下面为灰黑土,上面则是一段黄黏土,考古人员表示,扬州古建筑中,基本都是使用这种黄黏土以起稳固基础之用。
截至昨天傍晚,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结束,一座宋代吊桥桥墩结构以及桥下木桩排列的“方针”清晰可见。令人遗憾的是,本报昨报道的桥下露出的石块,在昨天的发掘中,并未发现上面有任何文字,而且已经风化,这可能只是一块掉入河中的普通的石头。
二道沟位于扬州市南门外街,沟通古运河与荷花池,北临挡军楼遗址和扬州城南门遗址,是挡军楼外的护城河。文献记载,明代二道沟上建有二道桥,桥闸合一。通过初步考古发掘和清理,结合文献记载和历史图录,证明此处确实有桥,至少早于明代,可能始建于宋代,一直沿用至今,是扬州古城保护和运河申遗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考古人员表示,此次考古发掘的古桥遗址对研究扬州的城市变迁,古代建筑艺术,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考古现场附近古遗迹很多,例如,北边为南门遗址,附近还有响水河,以前附近还发现过挡军楼,这些都是古人留下来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好这笔财富,对扬州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古城保护,以及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创建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很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利益。
古桥见证烽火扬州路
昨天下午,不少曾经居住在南门外大街的市民,看了本报报道后,特意赶到现场“怀旧”。60多岁的王先生感叹,以前每次经过这一吊桥,只知道这是一座古桥,对于它的历史并不清楚,现在看到古遗迹,特别是还带有沧桑感的桥墩包砖,或多或少也看到了它的历史。有些市民还在此拍照留影。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看了本报最近的报道后,昨天下午也特意来到考古发掘现场,他认为,古桥遗址见证了一段烽火扬州路,让人看到了宋代扬州保卫战,对研究古城扬州的历史文化很有价值。
他说,二道沟的意思是,它是扬州南门外的第二道护城河,这说明了南门在军事防卫上的重要性。而扬州的南门历来最为雄壮,这在《牡丹亭》中也有描写。因为这里傍河通江,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过去在南门城门之外,还要另筑挡军楼,也说明了南门在军事上的特殊性。韦明铧希望,作为扬州建城史的见证。
市民建议复原这一吊桥
据文物部门介绍,南门外大街这一带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点很多,除了被专家们一致誉为“中国城门通史”的南门遗址、挡军墙等古遗迹外,2008年,我市文物普查人员在南门外大街进行野外调查时,曾将此次考古发掘的吊桥作为新发现的文物点,虽然已经是现代桥的构架,但是它仍具有文物价值,可惜后来被拆迁。如今,考古发掘出桥墩遗存以及桥下的木桩基础,它将再次“补”入文物普查的文物点名单。
至于很多市民关心的此次考古发掘的古桥遗迹将如何保护的问题,考古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可能就地埋藏保护。
因为这一吊桥结构和东门遗址发现的吊桥很相似,在东门遗址广场,通过复原的吊桥,人们还可以看到那段烽火扬州路;而且不久以后,二道沟将贯通扬城“水上游”,因此,有市民建议,能够在这一“滨水街景”也复原这一古代吊桥,这样,不仅增添了一道景观,也使人们可以透过古桥了解扬州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