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07-12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兴化隶属江苏省泰州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兴化市位于浅碟状的里下河平原的腹地,地势低洼,平均海拔5米以下,境内河流港汊纵横交错,湖荡沼泽星罗棋布,水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有“水乡泽国”之称。多年来因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而成为江淮东部考古学文化区的空白。
1991年在兴化林湖乡戴家舍村发现一处龙山文化末期至夏初的南荡遗址。南荡遗址的调查面积为2万平方米,在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文化层的堆积情况不尽相同。1992年秋冬之际,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博物馆、兴化博物馆联合发掘了南荡遗址,发现了榫卯结构的半地穴干阑式房屋遗迹及室内铺设的芦席,出土了陶鼎、瓮、罐、壶、盆、豆、碗、盘、钵、杯、器盖等生活器皿和石刀、锛、镞、凿和骨笄、管、锥等生产工具以及麋鹿、牛、猪、鱼、鳖、蚌、禽等动物骨骼。南荡遗址出土的器物,从陶质、纹饰、造型上均与河南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十分接近,可以认为南荡遗址的文化遗存来源于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但是南荡遗存中有些器物还表现出比王油坊类型更晚的文化特征,因此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嬗承关系。在南荡遗址2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浅薄的文化层呈一小片一小片的零星分布,说明南荡文化遗存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地挪移,表明南荡遗址是一处临时性遗址;南荡文化遗存在江淮地区无渊源可寻,而是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在迁徙过程中的文化遗留;而宁镇地区点将台文化与南荡遗存更加接近,应来源于南荡遗存,流行于宁镇地区点将台文化和湖熟文化的典型特征显然滥觞于南荡文化遗存。因南荡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在江淮东部的高邮龙虬庄遗址、周邶墩遗址发现相同的文化遗存,因此该类文化遗存被命名为“南荡文化遗存”。“南荡文化遗存”为江苏首次发现的移民文化遗存,南荡文化遗存所表现出一种跨地域式的文化迁徙,也将兴化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进至四千年前。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兴化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的领导下,重点调查兴化的地下埋藏,对全市35个乡镇和开发区进行了全面的排查。文物普查人员不辞劳苦,深入乡村农舍,走访群众,凡开挖河渠鱼塘以及建设施工等动土的地方,都进行实地调查,共复查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49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9处,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首次发现了3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并邀请泰州市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对古遗址进行了复查和论证。
一.影山头遗址
影山头遗址位于兴化市林湖乡,遗址近似正方形,四周环水,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2米,从河边的剖面观察,水面以上有3个文化层,文化遗物极为丰富,因水面以下的部分无法考察,推测文化层的厚度可达3~4米。采集的陶器残片可见器形有釜、器座、鼎、豆、钵、罐、盉、匜、三足盘、纺轮等,骨角器有凿、镞、叉等,石器有穿孔石斧,动物骨骼有麋鹿、牛、家猪、家犬等。影山头遗址的夹砂陶器主要有釜、鼎、三足盉、器座和器盖,陶质粗疏,夹砂或夹蚌,呈灰黄色,纹饰有刻划纹、戳点纹和捺窝纹;泥质陶火候也较低,器形有豆、罐、盆、钵、匜、三足盘等;骨器和动物骨骼发现较多,除骨角器外,许多骨骼都经过人工切割而成为半成品或废弃物。
通过对文化遗物的分析,影山头遗址的文化面貌与高邮龙虬庄遗址相同,属江淮东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高邮龙虬庄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有8层,其中第4层~第8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分为两期,第8、第7层为第一期,年代距今约6600~6000年,第6~第4层为第二期,年代距今约6000~5500年。影山头遗址河面以上采集的文化遗物的与龙虬庄遗址第二期相同,河面以下的无法采集,推测应有与龙虬庄遗址第一期相同的文化遗存。
江淮东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命名为“青莲岗文化”,高邮龙虬庄遗址发掘后又重新命名为“龙虬庄文化”。影山头遗址是目前在江淮东部发现的面积最大、文化层堆积丰富且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此影山头遗址的发现对于全面系统地研究江淮东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对于研究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聚落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研究江淮东部的成陆年代和南黄海海平面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东古遗址
东古遗址位于兴化市戴窑镇东古村,四周环水,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发现了单纯的呈片状分布的良渚文化遗存,显然是一处临时性居住遗址。采集物主要为石器,器形有穿孔石钺、穿孔残石斧和有段石锛等。石钺平面为“风”字形,还有距打制成形而未经磨光的石钺,石锛多为长条形,通体磨光。器形与武进寺墩、无锡邱承墩遗址出土的石钺、石锛相同,年代应为良渚文化晚期。
戴窑镇位于兴化东部,距今4000年前东临南黄海。在江淮东部射阳河流域的宝应的水泗、阜宁的停翅港、陆庄等地曾多次发现良渚文化遗存,在阜宁陆庄遗址发掘后,该类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陆庄文化遗存”。陆庄文化遗存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在太湖地区之外的江淮东部发现的单纯的良渚文化晚期遗存,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特殊的文化现象——“移民文化”,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北上和探讨华夏国家文明的起源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东临南黄海的东古遗址正位于太湖地区和射阳河流域之间,这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迁徙路线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耿家垛遗址
耿家垛遗址位于兴化城东的垛田镇湖西口村耿家垛,与兴化城区仅一河之隔。遗址四周环水,面积达40万平方米。耿家垛遗址的文化遗物极其丰富,陶片随处可见。在耿家垛遗址采集的陶片大致包括了春秋战国、汉代、六朝~唐宋三个时期,尤以战国时期和汉代文化遗物为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多为印纹硬陶,器形主要有罐,纹饰有“米”字纹、麻布纹、小方格纹、小席纹、填线回纹等;汉代陶片多为灰陶和黑陶,器形有罐、盆、豆等,纹饰有弦纹、绳纹、水波纹等,此外遗址中可见大量的筒瓦,筒瓦正面饰绳纹,内为麻布纹,表明遗址原有官式建筑。
兴化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兴化的历史始于战国晚期,楚昭阳因与魏战于襄阳,以下八城之功受封于海滨之地,即今兴化。昭阳为楚王族昭、屈、景三姓的后裔,兴化为昭阳的食邑,故又名楚水、昭阳。耿家垛遗址的发现复活了兴化的历史,耿家垛遗址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兴化城邑所在,并沿用至汉代,耿家垛遗址代表了兴化的早期建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