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仓考古新发现

发布日期:08-19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姜堰叶甸仓场,是位于里下河地区一片农田和水网中的普通村庄。与方园数十里的农村不同,这个看似很平常的乡村僻壤,却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堆积。汉初吴王刘濞起兵前,郎中枚乘谏吴王书中有“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的记载。其中“海陵之仓”的具体位置,长期以来,不少人都认为就是这里的仓场。值得注意的是,这海陵之仓的名字,时在尚未设立海陵县以前。如果说海陵仓就是这里仓场的说法可信,那么海陵县中“海陵”二字,最先该是从这里诞生。

今天的泰州又是从海陵县升格而来的,追溯泰州地区最早的地名,当以这里的海陵仓为始祖。晋左思《吴都赋》中有“鹂(?)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则天檄文中也有“海陵红粟,仓储之积糜穷”的描写。这些著名古代文献里的海陵仓,人们也都说是在仓场这处地方。至元代末年,泰州盐民张士诚起义。这位泰州盐场的大汉,先取泰州继攻高邮后据苏州称吴王,其时,这里的仓场名为“仓厂”。张士诚军中所需之粮,皆在此仓厂设砻去稻壳成精米,供给军中,使这里成为一座粮食加工的大工厂。当代地方史学学者周志陶先生《海陵仓》诗称:“汉初叶甸海陵仓,刘濞于斯广积粮,元末士诚砻谷处,下河自古米鱼乡。》则更是对仓场历史概括和赞扬。仓场人也说,他们现在的街北,原来是一条东西向的河沟,只要向下挖几锹,就能挖到过去张士诚部在这儿碾米倒掉的稻壳。在不远处的一座桥附近,以前挑河时,还发现在地下有砖铺的街道。如此仓场,真是一处充满神秘的的地方。

汉、唐时的海陵之仓,随着时光的流逝,距我们已有一、二千年之遥,是不是海陵仓就是指的此处仓场,抑或海陵仓是泛指泰州里下河一带盛产米粮,如同一座巨大的储粮之仓,尚无最为有力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我们暂且不作深究。但是元末泰州张士诚在此砻粮一事,则在最近我们发现的一座古建筑上可望得到新的印证。就在仓场一大片晒谷场西北的一块高地上,有一处为元末明初风格的建筑,其时代与张士诚部在此砻粮较为相近。这是一座小小的三间平房,村民们呼为“祖师殿”,住北朝南,从外表看去,跟附近的房屋没有什么不同,两披水的硬山屋顶,青灰砖砌筑的墙体,小蝴蝶瓦盖成的屋面,高高的台基,檐下是从东到西的长廊。但登上5级台阶,进入室内抬头仰望,那粗大的梁架,罕见的结构,使我们从事文物保护,常年与古建筑打交道的人,眼睛为之一亮。

这是座六架椽屋的厅屋,用的是六根桁条,进深6。06米,与当地老百姓用5根桁条建的5架梁,或用7根桁条建造的7架梁房屋不一样,在仓场以至附近地区属于绝无仅有。面阔三间7。22米,明间特别大,成方形,系公共活动之处,次间比较窄。梁架简朴,前、后单步梁,中为抬梁式四架扁作梁,不设前金柱,用减柱做法减掉此柱,后金柱落地,有侧脚,柱高359、柱径32。2厘米,前步柱跟后金柱间用四架大梁。梁扁作,长300、高39、厚18厘米,前金桁下节点安荷叶墩式驼峰,两侧阴刻简洁荷筋纹,上承方形斗和丁头拱,脊桁两侧安三角形抱梁云,下置方形斗,斗的两旁用叉手斜插于三架梁上,桁下削成椭圆形,用多瓣形雀替。檐柱高254厘米,脊桁下高437厘米,柱头卷杀、收分,无柱础,用方形柱顶石。此建筑梁架用减柱法,金柱落地有侧脚,脊桁下安叉手,节点用斗拱和驼峰等风格,都是沿用宋、元时代的做法。而开间前阔后窄,用斗拱,但无柱间铺作,拱口较小,桁下制作成椭圆形等特点又具有较多的地方特色。另据群众说,梁柱全是楠木,由于上面漆满了红色油漆,无法鉴定,若真是楠木,会更加的珍贵。

文物考古人员经过对仓场现有建筑物的调查和考察后认为,这里除了少量具有晚清风格的古民居以外,几乎全是现代建造的房屋。这样,位居村中的祖师殿,就显得极为奇特了。尽管其外表与当地房屋相同,但内部构造与之大相径庭,不仅在里下河一带为绝无仅有,就是苏北扬、泰、通、盐地区范围内亦很为罕见。江苏省古建筑专家戚德耀先生,从祖师殿平面、结构、用材、做法等方面鉴定,认为该建筑已具有明代建筑的诸多特征,不少地方留有元末时期的建筑风格。

古镇仓场南靠泰州城,从泰州沿卤汀河北行十余公里,就能很快到达仓场。仓场属泻河沉积平原,周围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又是里下河地区地势较为高敞的地方。从镇中埋在地下填河的许多稻壳分析,我们认为当年张士诚部在这里屯积、加工军粮,是可以相信的。虽然我们一时无法弄清仓场祖师殿建造的来龙去脉,但我们估计此祖师殿与张部砻粮有关,其建筑的年代,该是在元末张士诚部砻粮的那个时候。因为明代开国以后,在朱元璋政权的控制下,对于与其争夺天下张士诚的老家泰州,采取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打击与报复措施。就整个泰州地区而言,我们已找不到一处明代中期以前的民居建筑。而现存为数较多的泰州明代后期民居,就其建筑的特色和风格都没有能象仓场祖师殿这么多地保留元以前建筑的内涵。换言之,位于泰州北乡偏僻水乡之中的仓场,除了在元末张士诚砻粮时有可能建一座带有元和元以前特征的祖师殿外,进入明朝以后是不可能建造带有明初或元以前风格的建筑的。在泰州地方志里,我们很少看到明清以后有关仓场的记载,也证明了元末之后的仓场,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也为我们将仓场祖师殿的建筑年代定为元末明初,提供了又一方面的依据。

张士诚自公元1321年在泰州白驹场起义,至1367年对朱元璋说完“天日照尔不照我”后自缢而亡,凡14年。600多年过去,泰州有关张起义的文物史料存世甚少,姜堰叶旬仓场祖师殿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泰州元末张士诚起义,特别是他在仓场屯粮砻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从建筑的角度看,祖师殿又是一座具元末明初风格的优秀古建筑,堪称文物精华。仰望仓场祖师殿这座历经风霜无数,依然骨架坚固的古代建筑,追溯那风云激荡的张士诚起义,我们感慨万千,不仅是因为仓场砻壳的历史又有了新的物证,而且在尘封的祖师殿建筑里发现了一篇元末张士诚起义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