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04-02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2003年12月12日,泰州博物馆在海陵区南边护城河南岸,清理了明代嘉靖年间刘明德夫妇合葬纪年墓,出土了几张纸质冥钱。
这两座墓建造时采用了一廓一棺的葬制,即在棺外加有一层外廓,并有着很好的防腐措施,不仅选用了质地优良的楠木制成棺廓,而且在廓外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全都用石灰糯米汁浇浆保护。开棺后,男墓主人刘明德尸体不腐,保存完好。在墓主人入敛时,用花缎寝单包裹着全身,随身穿有7层上衣,从第2层至第6层上衣间,每层胸前位置都夹置黄纸1张,尸下垫15厘米左右灯草,同时还有铁权1只和宋、金、明39枚铜钱随葬。
墓中出土的黄纸计4张,每张上下长18.6、左右宽15.5厘米,上面既无文字又无图案,就像过去民间常用的草纸,规格与现在超市里卖的卫生纸差不多,只是纤维略粗,呈土黄色,似用茅草类原料做成。考古工作者在长期田野考古中,清理古代墓葬成千上万,发现墓中不腐尸已不是奇事,但在墓主人随葬的衣服里夹带黄纸,几百年过去仍保存完好,实在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在泰州是第一次,在全国见诸报导的考古资料中也几乎没有。古人把这种纸质的黄纸放在死者胸前的衣服内陪葬,是作什么用的呢?笔者经过初步研究,认为这种黄纸可能是当作古代的一种冥钱,由墓主人带走的。兹就此稍作探讨,以求教于出席今年泰州市钱币学会的同仁。
古往今来,我国向来就有奉死为生的传统。认为人死了,其灵魂不死,变成了鬼,到了另一个世界,即阴间,或叫冥府,并认为在那里的鬼也要吃喝拉撒睡,也离不开钱。由于谁都没有去过所谓的阴间冥府,那里所用钱就成了人们的想象。冥府世界内的钱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通过民俗学的资料来研究。
在我们的江淮地区,不知从何时起,就有这样一种民俗:在人死以后,常在死者的头、脚处各点1盏长明灯,面部和胸前用1张白纸或白布遮住。头前放置饭菜和水果之类食品,摆上1双筷子,下面置1火盆,焚烧黄色的草纸。一些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在前来凭吊的同时,也买带来一扎扎黄纸,放在火盆内焚烧。供以饭菜给死者吃,这不难理解。但光有吃的不够,还要有钱用,估计烧黄纸,就是作为冥币烧给死者用的,黄纸在这里应与冥钱有关。
再看每年清明节前后,细雨纷飞,各家各户扶老携幼都到坟前祭祖扫墓。同样祭扫时,也都会带上不少食品,捎上锡箔折成的元宝和一扎扎的黄纸,到坟前的地上焚烧。有趣的是一些老人在烧纸时,往往口里还轻声祷告:“亡灵某某,清明到了,来吃饭、拿钱!”在这些老人眼里,所烧的黄纸,也就是给死人送去用的纸钱。
黄纸除了给死人当纸钱用以外,还有当作钱烧给神用的说法。据称,自宋朝始,每年三月二十八的东岳大帝诞辰纪念日,山东都要在泰山举行庙会,以祭东岳大帝。成千上万的信众,进山朝拜的香纸主要有三种:一是黄草纸(当地称火纸);二是印有玉皇大帝为行长,东岳大帝为别行长的大面额冥币;三是元宝,用锡箔裱糊、金银成对。这些东西都是作为冥币,烧给神灵用的。其中的黄草纸,也是作为冥钱奉献给神灵用的纸钱。
在泰州,人们都习惯地将这种黄纸,称为黄元(音)或毛昌(音)。黄元,猜想是黄色元宝的意思;但称黄纸为毛昌的原因,一时无法弄清。然而,民间对毛昌与死人用的冥钱,却倒真有着直接的关联。泰州郊区的一些农村中,早些年,偶尔还会听到一些人,把社会上流通的纸钱,称为毛昌。如:“家里的毛昌钱早就用光了”,“把借你的毛昌钱还你”,“哪有毛昌钱”等等粗话、土话。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已快消失的方言土语里,人们将毛昌和钱扯到了一起。把钱直接称为毛昌纸,抑或就是古代人对钱的贬称,将人用的钱说了成鬼用的冥币,而被流传下来。在清嘉庆《东台县志》中,我们还查到一节关于毛昌的记载,说:“七月十五日谓之中元节,焚锡箔、毛昌纸于路上,谓之利孤。各家各户用新稻做的米饭祭祖先,夜晚放河灯于河中”。这里利孤时烧的毛昌,虽没有明确是什么,但东台与泰州很近,原属泰州,清乾隆三十三年才从泰州划出。其语言和风俗习惯与泰州基本相同,东台人所说的毛昌,当也就是泰州人说的黄纸,是烧给孤魂野鬼用的冥钱。
要问古人为什么把黄纸当作冥钱,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我们只能从古钱币学里去寻找线索。我国从春秋战国时出现金属货币起,一直到清末,几乎都以金属铜为原料。铜与铜钱的价值除一时出现差异外,差不多相等。至北宋时,宋钱造得很多,而铜矿越过越少,于是就出现了铁钱。当活着的人用的铜钱都没有了足够铜的时候,以黄纸代铜用于陪葬当就会有某种可能。不仅因为黄纸与宋代铸钱的黄铜颜色相似,而且铜与铜钱等值,用一张黄纸充当一块黄铜给冥府的人,就等于给了亡灵许多个铜钱。上面我们提到的山东祭东岳大帝时用的黄纸,也就是处在宋代。我们泰州现在有些店里卖的黄纸,就有用金属弧形口凿子,凿出像园形钱的样子,也当是一种例证。这样的说法是否能成立,还待深入的研究和考定。
在墓葬出土的墓志铭和一块花緞上留有的文字里,墓主人刘明德前都加有“锡义官”的称谓,“锡”可以理解为“赐”,“义官”在古代职官中没有,可能是一种荣誉。刘明德生前没有做官,从葬制和随葬的物品看,属于当地的社会上层人物。在他的上衣里放置黄纸随葬,该是那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如果此说不错,那么,这种以黄纸当冥钱做法,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已成风俗。只是原来放在死者衣服内,直接让其带走,到后来将黄纸焚烧,变成白烟和纸灰,飘向冥冥世界。
在我国的古钱币学领域内,冥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专为死者和鬼神所享用的“货币”。古代墓葬中曾出土过无数的冥钱,其质地有金、银、铜、铁、锡、贝、泥等多种多样。有的是常用古钱,有的是现实生活中不能流通的货币,而随葬纸质冥钱者很少。纸冥钱,一般不见于墓葬中,因为纸冥钱或撒于野外、墓坑,不能留存;或用于焚烧,当即成灰。纸冥钱多用锡纸(又称锡箔),即用锡纸折成“元宝”、“银锭”焚烧给死者。传说,从前民间祭祖,多用碎银子丢入神堂内,后来朱元璋起义,因为没有军饷,所以就把各处神堂内的银子借来作军饷。但他得到天下后,一时没有银子归回这笔债务,于是他就造了许多锡箔来代替银子还债。由于皇帝想出的办法欺骗鬼神,民间用锡纸来代替银子祭祖,也就顺理成章留传至今了。纸冥钱也有用黄纸、白纸的,或剪成钱形,或将钱形印在纸上,用抛撒或焚烧的方法给死者,俗称撒纸、烧纸。据《新唐书》记载,“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屿用之”可见纸钱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唐代诗人王建在《寒食行》中,以不敬的口吻写道:“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清代诗人袁寿龄在《烧纸歌》中,更是以戏谑的笔触写道:“世间第一可怪事,鬼神亦受饥寒累,年年七月送纸钱,人到黄泉犹嗜利”。这两位耍笔杆的文人是不信鬼神的,但留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古人的烧纸钱的重要信息。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人们提倡以科学文明的方式,寄托对死者哀思。但早年留传下来的一些民间习俗,不会轻意消失。人死以后,烧黄纸的风俗,不仅现在存在着,而且可能还会沿袭一个较长的时期。至今,我们在一些城乡的小杂货店内,仍然到处能看到有一扎一扎名为毛昌的黄纸卖。其用途也都是供人买去烧给死人的。有的黄纸上继续用金属弧形口凿子,凿出对应的两个半园,也有的干脆不加工,就是一扎扎黄纸。此外,纸冥钱还有仿钞票印制的冥币。不少地摊上卖的各种仿真币的冥钱,是工商部门打击的内容。前年报纸上曾登有某老妇将3万元人民币,作为冥币烧掉的报导,令人啼笑皆非。
历史上早已有过对纸冥钱记述,但能够留下的纸冥钱实在是极为稀少。而象泰州出土的这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黄纸冥钱,算得上为世间孤品。虽然看来是很平常的几张黄纸,但作为古钱币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研究,却是一份难得一见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