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花照影千秋镜

发布日期:01-06信息来源:《泰州日报》品周刊2009.10.9

铜镜是古代人们照面饰容的器具,唐代诗人贾岛有咏镜诗“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阳台近镜台。谁道芙蓉水中种,青铜镜里一枝开。”

铜镜正面磨砺光洁,用来照容,背面有的光素,但大多数铸有精美的图案,由于镜背面积较小,能施展的空间受到制约,而社会生活又是那么多姿多彩,因此古代工匠选择的铜镜画面更加典型生动,时时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铜镜的灵魂就在这背面方寸的世界里。

我国古代铜镜的制作、形状、纹饰和铭文,各时代都有其显著的特征。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一枚青铜镜,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它是1975年在甘肃齐家坪齐家文化墓地出土。战国中期铜镜开始盛行,数量较前大大增加,制作也精巧美观。汉唐时期是我国铜镜铸作的鼎盛时期,汉镜以恢宏著称,充满神秘的色彩,唐镜以华丽闻名,有着鲜活的生命元素。宋元以后,铜镜逐渐衰败,偶有灵光闪照,到清代乾隆以后,逐渐被玻璃镜所代替,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泰州是镶嵌在长江下游的一颗明珠,旧称海陵。远古海边听潮的先民们在这里快乐生活,生息繁衍,经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生活的痕迹无处不在。泰州是江淮之间的通衢之地,物产的流通自不必说,人们担萝挑筐,摇橹行船,在城乡之间奔波,铺着条石的小巷时时传来货郎的叫卖声,那照面的铜镜也随之流入千家万户。泰州文博单位庋藏古代铜镜上百面,早至两汉,近到明清,琳琅大观,美不胜收。它们或源于地下古墓出土,或社会有识之士捐献,或拣选于废品收购站,或购藏于古玩商店。一面面铜镜或许就是一个个故事,我们捡珠拾玉,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体味。

汉代泰州是吴王刘濞的统治地区,人们在此种粮晒盐,开始了它的二千多年城市繁华的历史。泰博所藏汉镜数量较多,1958年在泰州附近的江都出土一面鎏金神兽镜,直径14.3厘米,厚0.5厘米。圆形,背面图案采用高浮雕手法,立体感很强,望之古朴厚重,图案鎏金,虽有剥落,但金黄色仍然熠熠生辉。扁圆形钮,纽座上下左右铸有浮雕神像。下面一组,中间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掌管灾疫和刑罚的怪神,外形十分恐怖,后来逐渐女性化。相传西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两旁站立的是其侍臣。上面一组,两位神人相对而坐,是演绎高山流水之情的伯牙和钟子期,左右两边对称各有一个双臂化作羽翅的神仙。每组神像之间都有一只神兽,在其外周是一圈铭文带,12个长方枚和12个半圆枚相间排列。长方枚上有铭文:“金□竟(镜),服者公侯,其师寿命长”,此铭文较为少见。12个半圆枚则饰以人、狮、龙、鸟等形象。此镜为东汉晚期遗物,集汉镜多种元素符号于一身,加以鎏金,把汉镜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图案鎏金,虽有剥落,但金黄色仍然熠熠生辉,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这面汉镜从古墓出土后,被人藏匿起来,过了一年多才拿到泰州变卖。是值泰州博物馆建立不久,首任馆长钱一峰,知识渊博,具有较高的鉴赏水平,花去当时800多斤大米的天价,买下了这面铜镜。我国的《考古》杂志,也曾有文介绍这面汉鎏金神兽镜。

时光荏苒,铜镜的另一个高峰出现在唐代,大唐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紧邻泰州的扬州是当时的商业、经济中心,亦是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枢纽,因此有“扬一益二”之说。当时扬州已成为唐代主要的铸镜中心之一,铸造的铜镜非常精美,是其一大特产,不仅作为贡品,供唐朝皇室使用,还作为商品销售到国内外。唐代扬州的繁荣也带动了泰州的发展,城市日趋完善,人们生活在里坊之中,悠然自得。泰博藏唐镜十分典型,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先看海兽葡萄镜,直径为10.5㎝。圆形,伏兽纽,镜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葡萄枝叶繁茂,果实饱满,叶与果相间搭配,沿圈带次序排列,6个非狐非狼、似羊似马的瑞兽嬉于葡萄枝间,兽体丰腴健硕,姿态各异,或俯、或仰、或蹲、或跃,形象生动。海兽葡萄镜流行在唐高宗时期,以武则天时期最盛。葡萄纹和海兽纹这两种纹样在大唐宽松多元的文化氛围下交融一体。装饰奇异,充满神秘色彩。

再看雀绕花枝纹镜,直径11.5厘米 。1984年泰州市东郊畜牧场出土。八出菱花形,球形纽,有少量锈色。内区以四雀鸟绕纽作同向排列,展翅飞舞,两鸟之间配以花枝,花枝为有叶有苞的小折枝花,雀鸟花卉争奇斗艳。外区周边配以蜜蜂、蝴蝶和小花枝,作相间排列,形象写实生动。铜镜形式突破了圆形、方形的传统,而作菱花形或葵花形,使形式和内容更完美地结合起来。雀绕花枝镜是唐代比较流行的镜类之一,主题纹饰以四禽鸟在花枝间环绕。禽鸟有鸳鸯、鹊、雀、凫雁等,有的低首觅食,有的展翅飞翔,整个画面动静结合,简洁清新,如一幅花鸟小景。

五代南唐时由海陵升为泰州,境内由是繁华,两宋时文化昌盛,经济发达,可谓东南富庶之地。地下出土铜镜可见一斑。

1991年4月,在泰州市海光住宅区工地出土。出土一面千秋万岁镜,直径12.2㎝。圆形,弓形钮,背铸有“千秋万嵗”铭文。江苏扬州、湖南长沙均曾出土过类似铜镜,虽然排列顺序略有差异,但铭文和写法均相同,可见“千秋万嵗”镜为五代十国时期流行的铜镜。铜镜以“千秋万嵗”铭文,似以唐玄宗时“千秋镜”演变而来,相传盛唐时,定八月五日唐玄宗的生日为“千秋节”,每逢此日有皇帝向群臣赐镜的习俗,唐玄宗本人还写了《千秋节赐群臣镜》一诗曾云:“铸得千秋镜,光生白炼金”。

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南宋史学家王象之在其《舆地记胜》中说,宋代的海陵幽邃而地肥美,故民惟事耕桑樵渔。俗务儒雅,虽穷巷茅茨之下,往往闻弦诵声。泰州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铜镜,也精品多多,一是宋湖州镜,直径12厘米,六瓣菱花形,素面,有铭文“湖州石十五郎真练铜照子”。 宋代湖州镜始兴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南宋初期和中期。铸镜作坊主要集中于当时的闹市区仪凤桥一带,私家镜坊林立、铸镜名匠辈出,石姓家族的工匠更是形成了庞大的铸镜作坊群,另有丁家、李家、万家、徐家、杨家、陆家、黄家、韩家、符家等铸镜作坊,还有部分“湖州铸鉴局”名义的镜坊。他们铸的青铜镜都是重实用、轻纹饰,十分契合两宋新兴市井社会各阶层的日常要求。湖州镜镜铭多以双框或单框、行楷书印戳式标明地名、作坊名,并充斥着商业竞争性的原始广告词汇,堪称中国商业广告的鼻祖。二是宋“嵇康学琴”人物镜,1989年泰州化肥厂工地出土。直径12.7厘米。八瓣菱花形,菱花弧度较平缓,弓形钮。铜镜呈黄铜色。用单圈将图案分为内外二区,外区是八朵流云纹,内区上半部分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左侧一人端坐树下,广衣宽袖,头顶以巾束发,双手轻抚身前的古琴。右侧有一屋舍,内有一人身体微侧作谦恭状,双手于胸前相合衣衫随风而摆。宋代人物故事镜纹饰内容多以神仙故事或现实生活为题材,画面有如一幅幅富于美感的写意山水人物画,是当时较为流行的镜类。此镜花纹采用魏晋时期嵇康学琴的传说故事,较为少见,构图形象生动,布局完美。

南宋初年,宋金战争烽火连天,泰州被南宋王朝视为淮南重镇,虽属南宋,也曾为金兵所占,金朝的铜镜在泰州曾有出土,1992年泰州市电厂的工人们在西郊作业时,要竖起一根电杆。在挖一个很小的圆坑时,不偏不倚挖出了一面金双鱼纹铜镜,直径21厘米。铜镜凸边素缘,圆钮,钮的左右各有一条鲤鱼,口微张,鳞鳍清晰,旋转对称,正展鳍折尾,同向而游。周围填饰水波纹,生动地表现了鲤鱼在水中觅食漫游的活泼姿态。双鱼镜是金代最具特色和最为流行的镜类,主题纹饰为两条鲤鱼对游,多采用浮雕技法表现。在中国传统图案艺术中,鱼纹纹样很普遍,鱼具有生殖繁盛、多子多孙的祝福含义,金代双鱼镜之多,与女真人祖先以渔猎为生和受中原文化影响等因素有关。这面铜镜出土后,电厂的领导很重视,立即向博物馆报告,并无条件捐赠给了博物馆收藏。

明清的铜镜制作已经日趋衰败,可以说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尾声。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题材中除一部分平面高浮雕的亭阁人物之外,大量是素面铸字。清代的铜镜制作种类很少,纹饰也愈益简化,龙、凤、狮子之类的传统题材仍有所见。吉语铭文镜也十分流行,除传统的四字铭文镜外,还有吉祥纹饰加铭文的式样,并出现了字数较长的铭文镜,尤以薛氏镜最为有名。薛氏自宋以来一直为湖州铸镜世家,明清两代尤其发达,清代薛家铸镜成为名牌产品,传世有“薛惠公造”款的铜镜。薛惠公是薛氏的后人,名晋候,字惠公,铸镜素有佳名,在湖州仪凤桥一带开有一家“薛惠公老店”,其制作的镜类有双龙镜、岁寒三友镜、百子镜、长篇吉语铭文镜等。泰州明清时已经十分兴盛,境内多有大家望族,地下墓葬比较丰厚,也有一些铜镜出土,值得玩赏。

明清时泰州商品经济更加兴盛,境内名人辈出,大家望族众多,地下墓葬比较考究,死者的头下部常常随葬一面铜镜,女性有,男性也有,可能是让亡灵在另一个世界使用,也可能用于辟邪。明代铜镜的最大特点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明“五子登科”铜镜,直径39厘米,厚1.3厘米,2003年在靖江市东兴镇惠胜村出土。此铜镜圆钮,素边,钮四周四个方框内分别为“五子登科”字样,五子登科事见《宋史·窦仪传》,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之五子登科,后来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

泰州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铜镜,以薛晋侯造方镜为代表,方形,弓形钮,边长8.5厘米,其铭文为“既虚其中,亦方其外,一尘不染,万物皆备。湖城薛晋侯造”。此镜普普通通,已无汉唐镜的精致与华丽,就似一个钟鸣鼎食之家最后的挽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世纪七十年代,泰州市西郊一农民挖土时发现一面“藤原光长”铭松鹤纹镜,直径17厘米,圆形有柄,构图精美,纹饰清晰,用浅浮雕方法铸造,画面颇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风味,俩只仙鹤立于坡石之上,一只束羽回首,傲然屹立,另一只展翅待飞,又似翩翩起舞。坡石右侧一株古松斜势而出,左侧山石嶙峋,洞宇俨然其间,仙鹤上方有古藤天竺垂落,画面右侧有“藤原光长”铭文,为日本江户时代铜镜,受我国宋元明铜镜制作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在吸收中国传统风格的同时又有着浓郁的异国情调。这类铜镜多出现在我国沿海地区,内地少有,这与中日海上贸易有关,泰州位于长江下游,与扬州毗邻,是水路交通网的枢纽,也是与日本来往的重要驿站,此类铜镜也是当时海外交往的一个缩影。这面铜镜出土后,没有被人注意,一直放在农民家里,直到八十年代文物普查,博物馆工作人员去西郊宣传普查时方才征集回馆。

一面面铜镜,深藏着一个个故事,我们捡珠拾玉,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体味,遥想远古时代,人们在缓缓流动的河面看到了自己的容貌,青春年少的飞扬,岁暮无奈的惆怅一一涌上心头。后来用陶盆盛水来观容,名之为鉴,再后来经过千锤百炼而来的铜镜出现了,这一照,照了几千年,也让自己在青铜文化中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其实铜镜在古代还有一些别的用途,由于铜镜光亮明洁,所以成为为官清正廉洁的象征,古代一些官衙大堂之上的横匾上写有“明镜高悬”,用来表明做官清白,断案无私。它还是驱邪照妖的法宝,《西游记》中有照妖镜,《红楼梦》里有风月宝鉴,说的就是它,现今还有人在自家门窗之下悬挂镜子,用以趋吉辟邪。此外它还可以作为人际间的一种信物,破镜重圆是我们熟悉的一个故事,南朝末年,陈国将亡之际,陈国的驸马徐德言和妻子乐昌公主预料到夫妻必然分离,就将一面铜镜一破两半,二人各执一半以作日后重逢之信物,并约定每年正月十五街市卖镜作为联系手段。陈亡国后,徐德言流落江湖,而乐昌公主则被俘虏做了杨素的奴婢。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颠沛流离,赶到长安大街,果然看见有人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两半铜镜完全相符,由此打探到妻子的下落。杨素知道后,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让其团聚,夫妻二人携手同归江南故里,留下一段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