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无价话馆藏

发布日期:07-13信息来源:泰州新闻网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作品浩如烟海,历朝各代不断涌现出颇具时代特点的艺术代表人物。他们的书画艺术作品相互影响,传承有序。虽绵延千年,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现代中国人。这些书画著录,连同古代书画作品一起,已成为人类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泰州博物馆馆藏数千件古代书画作品,在江苏省博物馆界享有盛誉。其书画珍品既有明代名家宫廷画家吕纪、明代武林画派的开山鼻祖蓝瑛,明代董其昌、文征明、张翀、唐志契、谢时臣、吴彬、程胜的作品,也有清代朱耷 (八大山人)、石涛、张风、袁江、陈卓、潘思牧、梁山舟、张赐宁、吴让之、恽南田、费丹旭、莲溪的作品,又有扬州八怪郑板桥、黄慎、李鱓、汪士慎的作品,金陵画派的蔡泽以及刘墉、林则徐、铁保、李鸿章的作品,还有近代齐白石、张大千、陈师曾、于右任的作品。这些著名画家的作品,有的被收入 《中国美术全集》,有的被列入 《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他们大多被鉴定为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已故中国画坛大师,全国鉴定大家谢稚柳先生,认为泰州博物馆藏有明清书画大师真品之多,品质之精,保存之好,在全国地级市博物馆里罕见。

古代绘画是博物馆收藏的主要文物之一, “真”、 “精”、 “新”特色鲜明。

因为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古代绘画常常会有仿品、赝品,真真假假,鱼龙混杂,泰博藏画特色之一是真。经国家书画专家现场鉴定,一致赞誉这里的真品多。

明代宫廷画家吕纪的真迹 《寒梅双雉图》,就是一巨幅工笔中堂,绢本。画中五彩斑斓的雄雉独立在崖石上,梳理着漂亮的羽毛,母雉在溪边觅食,一静一动,互为呼应,光滑坚硬的崖石与蓬松的羽毛相互映衬,凌空中迂回弯曲的老梅树正迎风怒放,树上一群肥硕的小山雀悠闲地栖息,仿佛在等待春的来临,高山叠嶂,流水潺潺,山林空旷绝响,画家由实到虚,用艺术的手法巧妙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态美景,构图完整、构思巧妙、工笔精细。吕纪在宫廷画院有着较高的地位,曾被封为锦衣指挥使。他的画有着极高的写实技巧,归于颜丽工整一派,这幅 《寒梅双雉图》,是画家的鼎力之作。

宫廷画家马琼等精心绘制的 《花鸟通景》,是一幅宽1米多,纵1.53米的12幅巨幅通景,为清宫流入民间的宝贝。艳丽的色彩和完美的构图,描绘出春色满园,百鸟欢乐的富丽场景。美丽的孔雀、高傲的丹顶鹤,痴情的鸳鸯、山雉、鹭鸶、翠鸟等数十种鸟类无不栩栩如生,画家们写实的功力炉火纯青。北京颐和园中的大型《花鸟通景》漆屏,中外嘉宾无不赞美,漆屏蓝本真迹就是泰博的这件藏品。

朱耷《秋花危石图》也是少见的真品。朱耷是中国绘画史上运用绘画手法来发泄心中不满的著名画家,作品政治色彩鲜明,或是对现实的讽刺和怒骂,或是对生命的渴望和挣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秋花危石图》笔墨酣畅淋漓,一块巨石,一朵小花,表达了他在强大的政治压迫之下,绝不屈服。画面那突兀耸立的巨石似泰山压顶,石下面一朵玉簪花,正含苞待放,香气隐隐。玉簪花所占比例极小,却给画面带来了无限精神。画家把危石比作清朝统治者,用玉簪花比拟作者自己,在高压之下不屈不挠和出污泥而不染的傲岸之气。

清初画家张风为张良造像 《愿从赤松子游图》,是画家真品里的力作。此画为中国传统的白描图像。画面绘一著道服者,拱手趋步,作行走状,神态英武,孤高飘逸,有愤世嫉俗之态,淡墨轻毫富于韵律变化,韧性极强的铁线游丝描,有着不屈不挠的力量,笔到意到,全无多余的笔墨,形象丰满而有质感,二目点睛尤如神来之笔,张良的性格特征跃然于纸上。“愿从赤松子游”一行浓重遒劲的大字与人物像的用墨用线形成强烈的对比节奏,给画面以无限的空灵,独具匠心,为清代绘画中的神品。

兴化郑板桥的作品,旧仿新做更是层出不穷。泰州收藏的一幅 《墨竹图》,被鉴定为难得一见的郑氏真迹。几杆横斜细嫩的竹子,昂首向上,层次丰富,疏与密、舍与取恰到好处,笔笔精到,每片竹叶的造型都有区别,叶叶不同,密而不繁,疏而不空。竹枝细而挺劲,直而不曲,韧而不弯。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幅画上题诗:“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画家一生会画出许多作品,但作为精品的数量有限,能够传世的精品则更为少见,泰博藏画的第二特色是精,这里收藏了一批名画家作品的经典之作。

明代蓝瑛的 《法黄鹤山樵山水轴》,是传世精品。画家用传统的笔墨技法,勾勒皴擦,章法娴熟,意境深邃。陡峭的山崖,平静的湖面,青松红枫黄叶,色彩艳丽,小桥流水,山间茅屋,老翁执杖,渐进及远,一片江南秋色,美不胜收,充满无限生机。蓝瑛杭州人,画史上把他称作浙派的殿军,武林画派的创始人。他的画浓墨重彩,色彩艳丽,气势宏阔,既有传统笔墨特色,又有创新精神,用泼墨泼彩技法,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泼彩的先河。他大胆创新,表现出了入世和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当时影响很大,其子蓝孟,侄蓝深均沿袭了他的画风,并各具特色。

明代山水画中,谢时臣的 《山水轴》同样精彩。这幅六尺中堂 《雪霁图》,观者无不称赞。画面上千山万壑尽在厚厚的白雪之中,银装素裹,气势磅礴,格外妖娆,皑皑白雪中,苍劲的松梅傲然挺立,山涧溪水流淌,溪边一座茅屋,窗扉洞开,一人探出窗外观景,平添了画面的生机。谢时臣 (1487-1567),苏州人,师从沈周,兼学戴进和吴伟,惯于作大画,有大山大水的气概,奇诡俊秀。

再一幅吴彬的 《百道飞泉图》,高旷崎峻,特具神韵。险峻的高山拔地而起,云雾间层峦山峰虚无飘渺,飞流直下,水气朦朦,一派奇幻意境。画家用高远画法,直接将人的视觉,引入画面的山峦中,去感觉山的气势和险峻,制造了佛化和神奇的效果。吴彬是福建莆田人,生活于明代末期,他山水画、人物画远近闻名,被召入宫廷作画,从 “中书舍人”官至工部主事,供职于朝廷专于绘事,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吴彬笃信佛教,经常以佛教为绘画题材,其山水画也有一种佛家的气概,高洁而超凡脱俗。

古代绘画自创作问世,由于自然界温差干湿的变化,常会发生干裂或霉烂,会变旧破损,泰博藏画特色是新,这里的古画有的虽历经四五百年,仍完好如新,甚至让人觉得是新的仿品。

袁江的 《万山寒木图》就是一幅保存完美的巨幅中堂,绢本设色,画面以严谨的笔墨,独具匠心的构思,描写了江南寒山深秋的壮丽景色,景色由近及远,层层铺垫,从山涧板桥溪水、坡岸巨石、万木寒山至山颠宫阙,宽阔的湖面与远山环抱,路边小径与三两人物的勾画,细致入微。近处渔舟唱晚,红枫深秋,远处宫阙耸立,飞檐翘角,苍松翠柏,云雾缭绕,虚虚实实,宛若仙境。画家具有高超的写实技巧,这与界画的一丝不苟的写实观念是一致的,袁江是有清一代最伟大的界画大师,对中国画的写实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扬州八怪中黄慎的 《八仙图》,一幅工笔巨制,色彩艳丽。面对慢慢打开的画卷,其画幅的尺度,令观者无不惊奇,而画面之新更让人叫绝!《八仙图》用非凡的功力,成熟的构思,巧妙的人物组合,生动地塑造了八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与这幅画同题材的,苏州博物馆也珍藏了一幅,两幅画相比较,无论从品质上,还是从绘工上,都不及泰州博物馆所藏的《八仙图》。

泰博藏画在具真、精、新三大特色的同时,还有一大亮点就是画幅大。古代绘画,尺幅有大有小,留传于后世的往往是小件居多,大幅偏少。在上述介绍的古画里,有些作品是又真又精又新又大,往往会让人惊叹不已。
泰博藏画珍宝的来历是很值得介绍的,泰州自元末明初以来,是为一方福地。明亡清兴,扬州十日屠城,泰州则安然无恙。晚清时,太平军打到了扬州东边二道桥突然停步,因而泰州躲过了一场灾难,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泰州成了南京、镇江、扬州、南通等地大家望族的避难所,他们在逃往泰州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古玩书画。泰州是重教兴文之地,大户人家又有收藏古书画的喜好,几乎家家都有珍藏,这才使泰州有了数量众多、去伪存真、画幅巨大、质量精彩、保存完美的古代绘画珍品。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表示对新政权的拥护,在政府的号召下,王石琴先生率先垂范,泰州一些爱国人士和开明之家,纷纷将家藏古籍、书画、文物等捐献给政府公产处,泰博藏画即源于此。这些前人留下的绘画,不仅其本身价值连城,而且还体现出泰州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古书画上折射出的泰州人的可贵品质,让我们敬佩不已,是更为珍贵的无价之宝。

策划 成爱君 朱行义

图片 日立

资料 泰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