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06-29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在泰州博物馆收藏的陶瓷珍品中,有一把明代的绞胎壶特别显眼。那酷似行云流水的壶身花纹,充满了无限的魅力。绞胎壶高10.8厘米、口径7.7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7.4厘米、圈足高1.1厘米,平口、直颈、球腹、弯流、圆条状壶把,造型圆润饱满,外部施釉不到底,约有五分之一露胎,内部无釉,在颈和肩的连接处以及下腹部各有一圈胎接的痕迹,内壁与流相通处为一大的圆孔。这把壶于1989年12月在市区东郊迎春住宅小区工地出土。在距壶出土仅2米多远的西南方同一地层中,出土了饰璎珞纹和结带宝杵图案的2只明成化青花墩式碗。如再结合壶的造型、流的处理及壶制作时用胎接的方式等方面鉴定,此绞胎壶的年代可定为明代中晚期。我国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与李辉炳两位先生,看了壶的照片后,都认为此壶是明代之物。
这把明代茶壶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制壶时用的绞胎技术。我国陶瓷器自问世以来,为满足实用功能与审美需要,总是在不断地革新与发展。从灰陶、彩陶、几何印纹硬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彩瓷;从简单的刻、划、模印、剔到堆、塑、画;从透明釉到用铜、铁、钴等为着色剂的彩色釉;从单一的胎装饰到多元的釉、彩装饰,使陶瓷的百花园里呈现出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局面。但是长期以来,陶瓷器生产都是用的一种胎土,后来陶瓷工人经过探索,发明了用两种胎土绞合装饰器物,这就是绞胎器。绞胎器不是简单地用两种不一样的胎土,而是用两种深浅不同、反差较大、对比较为明显的胎土相揉合,形成有深有浅、有疏有密、变化多端的纹理,产生出特殊的装饰效果,这种陶瓷生产的新工艺,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2004年中秋时节,由南京博物院、台湾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在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砂壶汇展》,泰州出土的这把绞胎壶,以紫砂绞胎器被入选其中。在同时出版的《砂壶汇赏》(全国出土紫砂茗壶篇)里,以第二件出土品重点介绍,文中说壶腹与流用的是紫砂胎,强调壶的“胎土中有银光闪闪的细小石英颗粒……细小的石英颗粒又是一般陶土中所没有的”。看来,这把壶不仅是件绞胎壶,还是一件以紫砂为胎的紫砂绞胎壶。我国的紫砂器至今尚未见有绞胎的英颗粒……细小的石英颗粒又是一般陶土中所没有的”。看来,这把壶不仅是件绞胎壶,还是一件以紫砂为胎的紫砂绞胎壶。我国的紫砂器至今尚未见有绞胎的报导,该壶的出土,也就更加丰富了明代紫砂器的品种。
绞胎器是陶瓷生产史的一种革新,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们知道其历史可上溯到唐代。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鼎盛时期,为陶瓷生产提供了广大的国内外市场。当时青白瓷并举,釉下彩普及,唐青花萌芽,唐三彩盛行。但自宋代以后,绞胎器几乎就不见了。过去陶瓷界就把绞胎器的下限定在宋代,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就没有了绞胎器。明代绞胎壶的出土,说明了宋代以后绞胎器还有生产,起码到明代中晚期还有生产。这样,我国陶瓷史上有关绞胎器生产下限的记述,当需重新改写。泰州出土的绞胎壶则有着更多的文物研究价值。
绞胎壶的出土,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泰州一些民风民俗。明代中晚期,泰州生产的盐和粮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泰州再次崛起于江淮之间,经济、文化进入繁荣阶段,民间吃茶之风随之盛行。明御史泰州张承仁《登泰山次韵》诗“美酒香茶任所携,山中茅屋是招提;桑麻景好僧堪住,榆柳阴多凤不棲”。写的就是明泰州人吃茶。只不过这件绞胎壶在当时是属于较为稀少、较为名贵的茶具,是墓主人生前用于吃茶且心爱的一把名壶,死后被作为陪葬品放入墓中。目睹壶上精美的花纹,人去壶存,不禁让人回味400多前,壶的主人边吃茶边欣赏名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