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09-16信息来源:泰州日报
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发展中凝聚起来的精髓,而博物馆是保护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的载体,这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能或缺的。
博物馆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工业化比较早的发达国家,平均6万人口就有一个博物馆,我们国家现在60万人口可能都没有一个。泰州文化底蕴深厚,现在要做的是利用好博物馆这个平台,把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让他们发扬光大,为老百姓服务。
让死去的东西变“活”
近几年,我国博物馆发展速度很快,平均3天就诞生一个博物馆。对此,张柏建议,各地在考虑快速建馆的同时,也要考虑布局问题,且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你们泰州想到建中国建筑风水文化博物馆,就很好。这不仅可以系统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而且还填补了世界的空白。”
博物馆发展要有其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文物,这是博物馆与其他展览馆的区别。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好了,还要创新,要研究、挖掘这些文物的文化内涵,让死去的东西变“活”,从而做好传承,最终服务于百姓。“所以,我建议,‘泰州中国建筑风水文化博物馆’应该办成建筑风水文化保护中心、研究中心和展示中心。”
国际上经常举办博物馆的“十大精品展览”评选、各种各样的“研究研讨会”,其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功能,让民族文化进入社会,融入社会,为全人类服务。
应开发自己的文化产品
博物馆是否受群众的欢迎是博物馆办得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办博物馆要“三贴近”,就是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这就要求博物馆要走出围墙,走到其他城市去,办成流动的展示,以扩大文化展览的影响力。
同时,博物馆还应有自己的文化产品。所谓博物馆文化产品是指产品要有博物馆陈列的文化元素,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而且其他地方是买不到的。比如,父母买了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带回家,孩子拿到手,肯定会听到关于博物馆的一些故事,这也就真正让博物馆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再说,根据我国政策,博物馆的文化产品销售是不收税的,这还能为博物馆带来不错的收入。
泰州正在筹建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中国盐税博物馆、中国佛教名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从形式到内容起点都很高,政府很重视,老百姓也很喜欢,我相信这些博物馆一定会办得很好。
据《泰州日报》访谈整理 日报记者 熊珠琴 特约记者 范观澜
张柏 1949年生于黑龙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