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01-26信息来源:中国文物网
提要:文物为旅游发展提供资源,旅游为文物利用提供机遇。文物通过旅游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旅游依托文物独具特色,独具优势,独具魅力。文物旅游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应以观光旅游的主体,搞好文明旅游,提倡文化旅游,推动专业旅游。专业旅游是中国旅游的优良传统,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应该加以弘扬和继承。当前文物旅游的现状,有喜有忧,克服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关键在于提升旅游管理部门的文化文明素质,以文化文明的内容与形式正确引导旅游者。
关于文物与旅游的话题,而今已是不新鲜。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兴起和持续发展,文物与旅游就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且在相关部门,在社会各界引发过分歧与争议,直到今天,仍然热度不减,有关内容的文章时见于报刊。然而,大多数的论述还是集中在文物与旅游、文物旅游与文物保护、文物旅游与文化产业等关系方面,其中更多的还是偏重于旅游经济效益的必要性等等,而对于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文物与旅游的协调、持续发展的问题,却少有创新之见,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讨。文物作为旅游的客体、资源、对象,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中国旅游业中,更起着主体、支柱的特殊作用。如若没有古老而又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和博物馆,中国旅游的持续发展是很难想象的。同样,如若在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实行文物的开放旅游,要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与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也是不可思议的。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文物的开放旅游,不仅保证和推动了国家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无烟工业”、“阳光产业”的兴起和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极大地增强和壮大了文物事业自身的生机活力。所以说,文物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资源,旅游为文物利用创造了机遇。文物通过旅游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旅游依托文物独具特色,独具优势,独具魅力。两者相互融和,相互支持,相互受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是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而取得的共识,已经或正在成为摆正文物与旅游关系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要研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开展文物旅游的问题,也不是要不要争取经济效益的问题,而是如何开拓创新,把文物旅游推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准的问题,也是文物单位如何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问题。时代在发展,现实在进步,主客观的硬软件都在不断更新改善,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更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物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涵丰富,专业涉及面广,开发潜力巨大,而且具有多层面、多角度的发展特征。不久以前,有的学者提出了“文物旅游的基本类型”:文物观光旅游、文物体验旅游、文物专项旅游(修学、科考游),这是很有价值的创见,也是文物旅游发展的大趋大势。在此之前,我曾经也这样思考过,大多数旅游者的主要目的是观光、休闲、娱乐,看热闹、看稀奇、看新鲜,到此一游,留下美好的记忆,满足固有的追求、寻觅心理。现正在广泛开展起来的文物旅游,更多的正是这种普及性的观光旅游或大众旅游。人们在这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中所涉及更多的还是文物的表层现象,所感受的也只能是粗浅的文化氛围与气韵。但是,在新的世纪里,随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的提高。深层次的旅游活动日益成为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优先选项。更多的旅游者日益看重文化底蕴深沉的文物景点。他们通过对文物景点的参观,近距离地接触文物,了解文物,认识文物的背景、内涵、价值,从中汲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想象,陶冶情性,受到历史文化的洗礼,得到更大的文化满足。他们在满足文化需求的过程中,不再满足于看热闹,更着重于看门道,从而使文物旅游成为一种形象、动态式的涉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性文化活动。这样,文化旅游活动,必将在观光旅游的普及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单就国内而言,随着小康社会的实现,十三亿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将是一个无可估量的数字,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这个必然到来的新趋势,手中掌握着大量旅游资源优势的文物部门、单位,必须有足够的前瞻意识和清醒的形势估计,并为迎接新的旅游高潮的到来,从认识与实践、精神与物质等多方面做好谁备。
文物单位的开放旅游,尽管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但是如何面对新的形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旅游规范有序,文明高雅,意蕴深远,却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大课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形式,在搞好普及性的大众旅游的同时,另辟蹊径,开创文物旅游的新形式、新领域,仍然任重道远。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原本就包括自然、人文界的万象万物,内容无比丰富。由于旅游者主体的身份、职业、阅历、爱好与文化素质的千差万别,旅游的形式必然要求多科,多样。由于旅游资源客体的内涵、性质、价值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必然形成旅游门类、领域的差异。这是客观的存在,决不可以一而概之。所谓特色,就是差异,就是区别。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一部人类的旅游史,就是旅游内容、形式与时并进的历史,也是随着人类自身的进步而对文化需求更多更高的人文史。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旅游历史之悠久,传统之深厚,理论、实践之完备,成果遗存之丰富,都在世界各国独树一帜,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根据史料记载,古人出于追寻和求索的旅游,最晚起始于孔子及其弟子们。“父母在,不远游”, “桑弧蓬矢,志在四方”,这是孔老夫子的理论倡导周游列国,厄于陈蔡,历时十余年,是孔老夫子的旅游实践。自此,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学士,或修学、治业,博采见闻;或寄情山水,寻求解脱;或修身养性,崇尚玄学清谈;或书剑飘零,关山万里;或求佛取经,远行西域;或猎奇探险,遍历关山等等,真可谓集旅游形式之大成。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有所为而为,而不是盲目的漫游。这种种旅游形式,归根结底,可以称之为修业旅游,即今天所谓的专业旅游。对此,有的专家早已作过专题考证和论述。孔子周游列国,为的是兴学讲学;司马迁游访江河南北,西征巴蜀,南略邓竿、昆明,足迹遍天下,为的是子承父业,考察、收集史料,最终以成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魏晋南北朝的漫游之风,极盛一时,以致玄学、清谈成为邹寸的文化思想的主流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代文人的书剑飘零,漫游天下,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为唐代诗歌的鼎盛,开辟无尽的创作源泉;法显、玄奖西行取经,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兴盛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张鸯、班超通西域,成为中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交流的杰出使者;郑和七下西洋,实现远洋之旅,开展中外海上经济、文化交流,创全球和平之旅的先河;徐霞客历时三十余年,足迹遍至十六省,为的是考察、记述中国的山川、地貌、地质,因而成为举世闻名的地理学家。如此等等,无一不是修业、专业旅游的成果,无一不足以证明修业旅游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文化现象,也无一不体现出我国旅游文化之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开展专业旅游,有关部门与单位都有必要作为重要课题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掌握资源优势的文物部门、单.位来说,更应该当仁不让,率先做起。事实上,开展专业旅游,唯我文物部门、单位有条件先行。现存的文物古迹、博物馆,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实物遗存,各种门类、学科都自成体系,专业底蕴十分深厚,历来成为中外学者考察、研究的对象。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观光与考察、旅游与学术、研究与交流相结合的修业、科考旅游,必将大有可为。例如石窟之旅、古建之旅、帝陵之旅、文庙之旅、园林之旅、丝路之旅、引习之旅、青铜之旅、古瓷之旅、历史名楼之旅、古村落文化之旅、革命圣地之旅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这样的专业之旅,既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抢救,又有和l 于文物的深层利用,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但是,这样的专业之旅,必须实行同类文物单一位的横向联合,或与旅游部门携手合作,才能开展起来,单个文物景点可能力不胜任。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寻根之旅等,就是由各相关部门倡导7 卜联手实施的。这样的主题之旅,虽然以教育为目的,实际上也是专题、专业之旅。“红色之旅”的实践证明,专业(修学、科考、学术交流)之旅的形式应该成为新世纪文物旅游开拓创新,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样的专业之旅,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观众队伍必将越发强大,其前景必然看好。
观光旅游或大众旅游,文化旅游,专业或学术旅游,三种类型,三个层面,低中高形成梯形结构。但其基础仍然是大众观光旅游,而且无论时空如何变迁,也不可能发生性质的变化。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人民大众的大多数的旅游愿望,只能从观光休闲,看新鲜,看热闹开始。而文化旅游,专业旅游,永远只能是部分人的需求。三者可以同时并举,却不可以相互排斥,相互替代。在任何情况下,三者都是文化旅游行为,都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都是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
曾几何时,有反对“旅游文化”之说,通过实践,旅游的文化属性,已普遍为人们所认同。山川之壮美,古迹之幽深,风土人情之殊异,民俗民风之多彩,无一不赋予旅游活动的文化意蕴,无一不使旅游者置身心于文化环境、氛围之中。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有其独特的内容与形式。人们的旅游活动,特立独行于其他包括各类文化活动在内的所有社会活动之列,是任何其他人类活动不可兼并、不可取代的。正是旅游文化的发展有层次、阶段之别,以上所说的三种类型旅游,充分体现出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符合普及、提高和大众化、专业化的客观要求。为此,就整个旅游事业而言,必须坚持以观光旅游为主体,搞好文明旅游,提倡文化旅游,推动专业旅游。就文物的开放旅游而言,在开展观光旅游的同时,应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专业旅游,不断提升文物旅游的文化分量。文物单位的旅游,特点凸出,优势明显,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责任开辟旅游新途径,把中国旅游文化推上新高度,新境界,实现文化与学术的统一,大众与专家的统一,普及与提高的统一。
毋庸讳言,当前的文物旅游的现状,令人欣喜令人忧。喜在人们对文物旅游的认识逐渐深化,行为日趋规范,景点、人数不断增长,环境、服务正在大力改善,其发展状况年年都有新纪录。忧的是:文物功能单一化,一些文物单位,只注重开放旅游,搞创收,改变经济困境,而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宣传却漠然处之,使文物单位成为单一的旅游景点;文物景区低俗化,有些文物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私自在景区内设商场,开夜总会,歌舞、美食一应俱全,人声鼎沸,车马喧嚣,一扫文物景区幽静、清雅的文化氛围;管理商业化,一些文物单位,出于赚钱的需要,不顾法律规定,擅自改变文物单位的管理体制,把文物单位转让给旅游部门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整个单位的文物文化资源为旅游公司所操控。这种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至今或明火执仗,或暗箱操作,致使转让、承包之风仍在此消彼长或明消暗长。有的早已曝光的单位,口头说要纠正,实际上故意拖延,照旧我行我素,如此等等,已经成为文物管理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单纯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旅游,既非观光休闲的大众旅游,也非满足文化、学术需求的文化旅游和专业旅游,而是恶化、贬损文物文化资源、环境的破坏行为。这样的旅游活动,只能赢利于一时,最终将被旅游者所摒弃。
此外,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不高也是令人担忧的重要问题。最近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为此制定了《 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 并就其实施作出了部署。文化景区低俗化现象的存在,旅游者自身文明素质低下自是原因之一。但是,有的旅游公司搞的那些内容低俗的活动,也正好迎合了一些旅游者寻求刺激的心理,促使他们发生种种“令人汗颜”的不文明行为。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形成和谐、健康的旅游风尚,固然十分重要,刻不容缓。但是,提高旅游管理部门的文明管理水平,乃是关键所在。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在许多场合都是被动的,受管理制度制约的。管理、服务和讲解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如若一切向钱看,不问是非,置文明旅游于不顾,甚至违章违法,改变景区原状或性质,其结果只能助长旅游者的放任和无政府行为。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根治之道,在于首先提升旅游业者自身的文明素质,树立起文化、文明的表率;坚持以文化、文明的言行感染、启发和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近日建设部提出用“四个规范”改正管理服务工作,是非常及时的正确措施。只要真正“规范管理行为”, “规范宣传讲解”, “规范商户经商”, “规范居民生活”,对于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旅游群众的文明素质都有着积极作用。旅游景点的文化、文明化,旅游服务的文化、文明化,必将引导旅游者置身文明温馨的旅游环境,自觉克服或抑制自身的不文明行为,提升旅游活动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含量。
人们常说旅游文化,文化旅游,这并非文字游戏,而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同内容的旅游关键词。作为旅游文化重要内容的文物旅游,更要把文化旅游作为前提,置于首位。要通过不断完备的文化旅游,推进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建设健康完美的旅游文化,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促进文物事业的持续发展,实现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统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