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01-20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在泰州城区的中心地带,五一路与鼓楼路交汇路口,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正在显现出其古朴深厚的历史文化风貌,吸引着过往行人和广大市民的关注。这座古建筑群就是被称作泰州学政试院的地方,是科举考试年代江苏省学政进行考试的考场。
说到科举,人们都会有所了解,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在中国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直到一个世纪之前才被废止。秀才考试是科举制度中的基础一环,江苏省学政是负责全省秀才的考录、惩处、评等、选拔参加上一级的科举乡试、选拔秀才进入国子监学习等的官员,还受理有关科举方面问题的案件,全称叫做提督江苏学政。因为秀才考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基本的一级考试,是选拔官员的开始一步,学政的地位因此也十分重要,由朝廷直接委派,地位上与一省的巡抚平级,排名也仅次于巡抚。
学政三年为一个任期,为了避免长期在一地任职形成关系网,一般不连任。江苏学政的官署设在江阴,但在三年任期当中,学政要到全省各个府进行两轮巡考,一轮叫做岁考,一轮叫做科考。每轮考试少则七八天,十来天,多则二十来天,加上路程,甚至要一个月。全省各府转下来,加上春节这一个月要好好休息,刚好需要一年。因此各府一般都设有学政巡考的考场,有的府没有设学政考场的,应试的童生和秀才们就只有增加舟车劳顿,增加时间和经济上的耗费,直接到江阴去考试。
泰州民风重教兴文,有着成为科举考场的文化教育基础;另外,水陆交通堪称便利,经济基础相对发达;有了文化和经济两方面的基础,泰州自明代起就成为学政考试所选之地。扬州府所属各州县考生不是在扬州参加学政考试,而是到泰州来考。自从有了学政试院之后,本地的秀才和童生们就得到了许多方便,不仅如此,由于泰州地处扬州府所属十州县(后为八州县)的适中区位,也给整个扬州府的考生带来方便,还给泰州地方经济带来发展的机遇。
这一点,清初泰州曾经获得过会试第一名的科举名人宫梦仁有一番记述:“公(指同意在泰州修复学政试院的扬州知府左必蕃)葢不時為今日士計,且為士之子若孫計,並為九屬士之子若孫計,而更為吾州億萬户計。何則?吾州疊罹水患,凋敝已久,公謂三年兩試,僦居有邸閣之資,列肆有竒贏之獲,泰之人利,可百千焉。以三十年之通計,則百萬可致也。”按照宫梦仁的测算,只要有三十年,泰州人仅从学政试院设在泰州带来的经济利益就可达到百万两白银之多,这给当时泰州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很大推动,大大有利于扭转泰州经济“凋敝”的局面。值得一提的闲话是,当时泰州的士绅们力图推动学政试院的修复,去向泰州知州提出请求时,却遭到知州的冷遇,这才转而去向扬州知府申办,获得首肯。当局者眼光的长与短,对民生事宜的热与冷,在古代也有许多令人感叹之处。而今泰州重修学政试院,让这一历史文化的见证重放光芒,一举数得,确实是顺应民意的有益之举。
处于五一路的学政试院在明代曾经是凤抚军使衙门。明代中后期,倭寇一度猖獗,滋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泰州之地是抗倭要冲。景泰年间,朝廷在江淮一带设立抚军,驻防淮安,总领淮扬等几个府的军事;嘉靖三十年,倭寇警讯大作,朝廷在泰州设立凤抚军使院,专门统领针对倭寇的海防事务。倭寇基本平定之后,泰州的凤抚军使衙门撤并回淮安,房子就空了下来。
清康熙年间,凤抚军使衙门的房子已被用作学政试院,直到有清一代结束,一直沿用不变。这中间,泰州士人捐资维修试院一直没有停止过,所以,学政试院能够沿用到清末科举停止。据《泰州入学全案》等有关资料记载,从明万历四十年起,扬州府的学政考试就在泰州进行,到清末科举结束为止,扬州府的院试一共只有三次院试是在外地进行的。两次是在仪征,一次是在江阴。在仪征的两次分别是在康熙二十五年和二十八年,原因大约是建筑年久失修,急待维修,无法使用。在江阴的一次是雍正元年,原因已经无法考证。
这些考试的具体地点,从康熙二十八年之后,应该就在现在修复的地点,在此之前,究竟考点设在何处房子,古籍上的记载都没有明确说明。一种可能是比较早的时间就使用了原凤抚军使院,另一种可能是考点设在泰州学宫,即夫子庙。宫梦仁的《重修学使行署记》中说:“今之試院,昔鳯撫軍使院也。撫使者移撤,不常,後遂為校士之所。毎學使者按揚,必莅茲焉。”从这几句话来看,联系到下文的“及此不修,無論行部(到这种情况还不修缮试院,就谈不上学政的巡考了)”,似乎在康熙年间的重修学政试院之前就已经做了学政的试院。但宫梦仁在同一篇记里还谈到了当时泰州的童生的府考曾在泰州学宫进行,可见泰州学宫也具备举办科举考试的条件,而且也确实做过泰州童生府考的考点。所以这两种可能都是存在的。但不管哪一种可能,泰州在明代即为学政到扬州府巡考的考点是不争的事实。
据道光《泰州志》记载,学政试院曾经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很有气势,可能要超过在其西侧的州官衙门。大门前有照壁,东西辕门,东西吹鼓亭,围合成一个广场。从大门开始,依次沿中轴线排列六进建筑,大门五间、仪门五间、大堂五间、二堂(思补堂)五间、内正门五间、正房五间(原为楼房,毁于火灾,嘉庆年间改建为平房),此外还有东西楼、巡房、福神祠、幕舍、厨舍、其他辅助用房等等,仪门和大堂之间的院子两侧还有考棚。
现在保存的古建筑只有大门和思补堂(关于这一进是思补堂还是大堂,目前有争议)两进房屋。大门梁架保存有清代重修的彩绘图案,斗拱精巧,彩绘华丽,令人赞叹。思补堂是二堂,是官员会客和处理内部事务的地方,东西有书房。建筑比之大堂更为高聳,远观二堂,体量宏阔,高屋建瓴,气势非凡。思补堂又名四教堂,“思补”“四教”二语均出自孔子的《论语》,“思补”是取“退思补过”之义,官员在大堂处理对外的公务,回到二堂,要考量自己的得失,思考有没有过失,寻找补救办法,才能提高从政水平,故取此名以自勉。“四教”是指人的“文、行、忠、信”四方面品质的教育,取名“四教堂”,对于学政官署来说,当然十分恰当。清代废科举后,学政试院曾改作学堂,民国后,曾设泰县教育会、劝学所,这也跟“四教”宗旨十分贴近。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学政曹秀先题写的“四教堂”蓝底金字匾,一直挂在二堂的二桁条上,后来为了防止漏雨损坏,才取下来保存在泰州博物馆。
学政试院的考试由省学政主持,具体时间却并不固定,随学政官到任和巡考的情况变化而定。学政官一般每逢大比之年的考试之后委任。大比之年就是考举人即乡试的年份。乡试在八月九日到十五日进行,一届学政的任期也到此结束,新的一任学政官员随后在八、九、十月份由皇帝亲自任命到职。任命一下,次日就要动身,不得迟延。
一般情况下,学政官三年任期中要进行两轮巡考,即岁考和科考各一个轮次,但实际执行的过程,也有不少岁科并考或补考的情况,具体原因可能出自多种,如战争、兼任他职等人事安排上困难的或路程上的困难等等,导致学政缺任缺考。泰州作为扬州府的院试场所,所经历的院试大约有三四百场,从书上的记载看,无论是岁考或是科考,除了正月没有考试,其他月份都曾有过安排。旧有资料曾说秋季举行院考,看来并无依据。
学政的岁考有两件任务,一是录取新的生员(秀才),泰州一般录取十五名到三十名不等,二是对原生员进行考核定等,以决定其能否获得或保持“廪生”的资格,对成绩太差的,甚至要给予“青衣”或“发社”的处罚,就是不准其再穿秀才的“襕衫”而穿一种“青色”边栏的衣服,或不让其再在原来的州、县、府学读书而下送到“社学”去读书。科考也有两项任务,一项与岁考相同,录取新的生员,另一项任务更具特色,是为本科的乡试选拔参加考试的人员。方法是能在科考中取得一、二等的生员和三等的前五名(有时为前十名)才可参加乡试。
学政每到一地考试,叫做“宗师按临”,照例由地方的府、州、县官作提调,负责学政办公的一切费用和供给,还要送给学政银钱若干,叫做“棚规”,这大概是尊师之道的延伸,还谈不上是贪赃枉法的行为。泰州的学政试院共有一百余位学政“按临”过,其中也不乏大名鼎鼎的人物。
如大学士张廷玉之弟张廷璐,两次任江苏学政,五次到泰州进行考试,是担任江苏学政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唯一的连任的学政。还有如治水名臣张鹏翮,官至大学士,康熙年间也曾到泰州进行过岁科两试。再有如家喻户晓的名臣刘墉,也是两任江苏学政,在乾隆二十六和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分别四次到泰州进行岁考和科考。其中二十六年这次三月进行岁考,六月又来进行科考,是一次比较特殊的情况。
刘墉在第二次到江苏任学政时还受理过一件涉及科举人员的案件,引发了一场较大的文字狱,这就是著名的徐述夔一柱楼诗案。此案的案情大致为:江苏东台县举人徐述夔的孙子徐食田兄弟因土地买卖纠纷,被乡邻蔡嘉树告发收藏其祖父(徐述夔)有违禁文字的文集《一柱楼诗集》,县、府等官员认为蔡诬告,将蔡拘押;刘墉到泰州进行院试,蔡的儿子持状上告到学政衙门,刘墉据此奏报给乾隆皇帝,并且呈上《一柱楼诗集》,最终炼成大狱。徐述夔、徐怀祖父子遭锉碎其尸、枭首示众;徐食田、徐食书、徐首发、沈成濯、陆琰五人处以斩监候,秋后处决;涉案人江苏布政使陶易在审判过程中死于狱中;扬州知府谢启昆发往军台效力;东台知县涂跃龙杖一百、徒三年;沈德潜革去礼部侍郎、尚书加衔及谥号。《一柱楼诗》案涉及八条人命,另外还有三人革职、发配。
刘墉主考院试,考场上纪律比较严明,据传有许多本来打算通过作弊蒙混过关的考生因此胆怯而缺考人数较多。从泰州学政试院考出来的秀才当中后来作了大官或大事的名人那就更多,如著名的学者阮元,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著名画家郑板桥等等。
泰州学政试院现已修复,大体上恢复了清代学政试院的原貎,又结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支氏住宅的保护,在二堂的后面移建了支氏住宅。二处古建筑一体保护,是一种新的尝试。学政试院的修复工作主要是复建仪门、考棚、大堂、巡房、大门外的照壁、东西辕门、东西吹鼓亭等等。这样,学政试院将会以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除了古建筑本身的修复,试院内布置科举院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向人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考官取士制度,特别是其最基层考试的情况,同时展现泰州地方在科举考试中名人趣事,体现泰州人民重教崇文,学养深厚的底蕴。古老的学政试院焕发青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再添新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