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01-03信息来源:泰州新闻网
旗杆巷、杀猪巷
古城泰州曾流传着一首关于旗杆巷的打油诗:“旗杆巷内竖旗杆,七户成双三户单;朱姓大族夸半壁,缪王蒋家三分三。”据传,在宋朝有人中了进士,朝廷送喜报的时候就会在这户人家门前插上一对旗杆,旗杆固定在雕工精美的石鼓上。旗杆巷中曾出过10名进士,其中一半出在巷内的朱家,而另一半则由缪王蒋三家平分。后来朱家人因进士多而骄傲自夸,飞扬跋扈。时人对朱家人反感,遂把旗杆巷的东北角一座巷子命名为杀猪(朱)巷。而如今的旗杆巷和杀猪巷早已消失不见,成为了滨河绿地广场的一部分。
歌舞巷
在明崇祯《泰州志》中,歌舞巷被列于泰州名巷之首。歌舞巷由两条略带弯曲的巷子交叉组合而成。相传清康熙初年,有位叫陈端的缙绅住在歌舞巷内,此人是位戏曲爱好者,拥有上百人的家班,歌舞之声终日不绝。陈端纵情歌舞,快意人生,除了将自己居住的巷子命名为歌舞巷外,还将歌舞巷西北约百米远的一座桥起名为且乐桥,如今这座桥也和歌舞巷这个老地名一起消失了。
响林庄
响林庄位于海陵区东郊,距城约7华里,现属京泰路街道。响林庄起初并不是住人的村庄,而是一片大的树林,因风吹树林沙沙作响,古人给取了个“响林原”的地名,北宋时,泰州道士徐守信安葬于此,其墓志上刻的就是“葬于城东之五里响林东原”。
又据民间传说,当年徐守信去世后,丧礼十分隆重,皇帝亲赐钱帛治丧,又令州官筑墓,依太中大夫(四品官)礼给葬。徐棺木特别大,要几十人抬,常用的麻绳不行,而是用的铁链。安葬的那天,一路上铁链叮叮当当,响个不停。从此他墓地附近的庄村就被称为响练庄。不知是因为“响练”的读音不如“响林”顺口,还是为了复古,建国后响练庄又改名为响林庄。
昭昭汪
泰州城在历史上是座水城,城外特别是北部地区河网密布,不仅双水绕城,城内还有许多汪塘与玉带河相连,昭昭汪就是其中之一。“昭昭汪”,就是“小汪塘”的意思。原来的昭昭汪,早已淤没成为平地,但它作为一个地名被保存下来。
这里曾是中共泰州城区最早地下组织活动的场所。民国十五年(1926年),泰州学生黄钟受中共江浙区委派遣,回泰州发展党组织,在昭昭汪邹冰家中成立了泰州城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泰州独立支部。从此,中国共产党在泰州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
如今,昭昭汪这个地名虽已从地图上消失了,但中共泰州城区最早地下组织活动旧址尚存,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昭昭汪23-24号”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凤凰墩
位于梅兰芳纪念馆附近,泰州有凤凰城之称,人们把南门高桥比作凤头,由北城门口向北至赵公桥为凤尾,城东门外和西门外两处平地隆起的土壤,就像凤凰的两只翅膀,故以“凤凰”二字命名此墩。
凤凰墩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土墩。南宋时为了防止金兵侵犯,将城外夹河挖深加宽,泥土就地堆积起来,后来经过几个朝代人不断挖深挖宽,堆积在土墩上的土越来越高,像小山一样。